(資料圖)
6月26日是第36個國際禁毒日。此前,6月25日,江蘇省高院、浙江省高院相繼公布了近3年涉毒品案件辦理情況。其中,有一起醫學生“自產自銷”式的涉毒案例,引發網友關注。
新型“郵票”毒品(圖源:網絡)
2020年10月,浙江省臨海市毛某某通過網絡聊天工具,以700元價格向販毒人員購買5張“郵票”毒品,通過比特幣支付毒資,提供收取快遞地址。販毒人員通知時為某醫學院學生的被告人顧某某發貨。
顧某某使用上線提供的白色粉末、酒精、郵票制造出5張賽洛新“郵票”毒品,并通過快遞郵寄至毛某某提供的地址,獲利人民幣100元。
該包裹被公安機關查獲。經稱重和鑒定,該5張賽洛新“郵票”毒品凈重0.14克,并檢出賽洛新和4-AC0-DMT成分。顧某某因構成制造、販賣、運輸毒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違法所得人民幣一百元予以沒收。
辦案人員介紹,本案被告人涉案毒品雖然只有0.14克,獲利也只有100元。但我國刑法規定,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本案被告人作為醫學院學生,更應該從醫學專業的角度認識到毒品的危害。
資料顯示,“郵票”毒品主要成分為麥角二乙胺(LSD),為一種強烈的半人工致幻劑。麥角二乙胺吸附于印有特殊圖案的吸水紙上,故俗稱“郵票”,由境外流入,僅手指甲蓋三分之一大小,含在嘴里就能“吸食”,致幻性是大麻等傳統毒品的數倍,價格相對較低,瞄準青少年,透過皮膚就能滲入人體。具有毒性極強、隱蔽難發現等特點。
網友表示:“學醫可別什么都學啊,做毒品可不興做啊!”“有這頭腦好好行醫救人不好嗎?”
(極目新聞綜合上游新聞、網友評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