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11月19日訊(記者劉劍英 通訊李艷梅、王學軍)在今天舉辦的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南昌年會上,生態環境部對獲得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地區進行表彰授牌,邯鄲市復興區成為河北省兩家受表彰地區之一,這也是該區獲得的又一國家級榮譽。
復興區沁河郊野公園。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資料圖片)
近年來,復興區委、區政府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在厚植生態底色基礎上,不斷探索實踐、逐綠前行,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復興特色”的老工業區轉型升級、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傳統工業區向綠色生態區的精彩“蝶變”,為北方同類型地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堅定不移做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近年來,復興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壓減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整治“散亂污”企業,開展國土綠化,治理全域水系,實現了生態環境“脫胎換骨”的變化。
復興區園博園。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重拳治理污染。該區先后關停了縱橫鋼鐵、裕泰煤化工、陶二煤礦等工業企業,累計壓減鋼鐵產能477萬噸、煤炭焦炭產能317萬噸、火電產能5.1萬千瓦。拆除“散亂污”和“兩高一低”企業861家,拆除各類違建7000多處、300多萬平方米,騰退土地1.5萬畝,為城市更新、產業發展騰出空間。
優化產業體系。確立“鋼后延伸及高端裝備制造、生態文旅康養、新經濟、現代汽貿、現代物流”五大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帕克軌道交通、海盾智聯、宏貫路橋等一批生態友好、競爭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對原有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了資源充分利用、能源高效轉化、環境持續改善。建設了小微產業園和科技創新基地,引導有技術、有市場、低能耗、零排放、符合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入園聚集發展。
復興區千米竹林。復興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開展國土綠化。3年完成造林10萬余畝,應綠盡綠、能綠全綠,既有生態林,也有經濟林,喬灌花草相結合,實現了景觀效果與防護效果相得益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兩者兼得,在邯鄲市主城區西部筑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21%提升到目前的51.8%。
發展生態產業。借助“園博”“旅發”東風,融合復興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彩的鄉風民俗、優美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文旅康養產業,德豐生態園、沁潤隱廬等一批生態項目投產達效,不斷探索“兩山”轉化路徑。
據介紹,以獲得全國“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為契機,未來復興區將堅持“以人為本、以綠為底、以文為魂、以業為核”,大力推進老城更新、產城建新、鄉村育新,全力打造“生態靚、產業強、機制活、城鄉美、百姓富”的現代化生態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