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露營、飛盤、潮玩、手作……近幾年,一個個原本屬于小眾圈子的“小愛好”不斷掀起新的消費熱點,讓興趣經濟越來越受到關注。有人說,現在人們消費,不僅考慮“性價比”,也會講究“興價比”。
(相關資料圖)
興趣經濟的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它的興起,將怎樣影響未來的消費市場?
曹天遠制作的扭扭棒作品。 曹天遠供圖
為興趣買單 帶來追求“興價比”的新需求
滑板板面每個400元左右,兩三個月換一次;專業滑板鞋一雙約500元,一兩個月就要換一雙;還有滑板的輪子、軸承等,也需要定期更換……石家莊滑板愛好者齊鑠接觸這項運動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他算了算自己日常在滑板上的開銷,平均下來每個月的花費在500元左右。
“這個數額并不算大,現在我的消費已經非常理性了。上大學剛接觸滑板時,我幾乎要把一半多的生活費省下來花到滑板上,不僅是滑板用品,還有穿搭等周邊產品。”齊鑠說。
滑板、飛盤、潮玩、手作……如今,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賬單上,都有興趣消費的支出。為興趣買單,為快樂掏錢,有人說,現在人們消費不僅講究“性價比”,也追求“興價比”。
自由滑行時無拘無束,大汗淋漓酣暢痛快,一開始接觸滑板,齊鑠就被這項運動深深吸引。因為滑板,原本不善交友的他,已經加入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微信群,結識了一批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行業的滑板愛好者。他說,這一愛好已經影響改變了他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為自己熱愛的事情花錢,這種消費讓我收獲了滿足感。”
“七八年前,石家莊的滑手可能總共不到100人,而現在光是我們俱樂部的固定客戶群就超過1000人。”趙文凱是石家莊1844滑板俱樂部的主理人,他感受到,滑板這項原本的小眾運動項目,已經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
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帶來了相應的消費需求。趙文凱的俱樂部推出了不同價位的多檔次滑板培訓課程,從幾十元的體驗課程,到6000多元的套餐課程。“我們的會員有兒童、青少年,也有成年人,大家愿意為此花錢,主要還是因為喜歡滑板。”趙文凱說。
除了培訓課程,滑板用品銷售也是俱樂部的主要經營業務。“我們的銷量在增加,消費者可選擇的產品也更多了。從我們接觸的廠家來看,近些年,上游的生產廠家發展也很迅速。”
趙文凱的感受印證了一組數據。近兩年,滑板運動在國內增加了600多萬名參與者,目前全國參與滑板運動的愛好者已達千萬。滑板運動人群的迅速拓展對相應的裝備制造端產生了影響。
據中國體育報報道,以國內一家較早打造自主滑板品牌的企業為例,在2020年之前,該企業全線出貨量大概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增長,但在2021年,增長速度超過了60%。
不僅是滑板,在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近些年,一個個類似的“小眾興趣”不斷掀起新的消費熱點,讓興趣經濟越來越受到關注。
“興趣經濟泛指與人的興趣相關的經濟活動和相關產業,其核心仍是供需兩端。從需求端層面來看,如今,個體需求個性化、多元化趨勢愈發凸顯。”河北經貿大學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管理學博士王鳳飛表示。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的16510元增加18618元,累計名義增長112.8%。“在物質生活有保障的當下,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群體有時間也有實力去追求更高層次的興趣愛好,圈層社交、情感體驗和精神寄托的需求日益提升,正在推動形成新的消費趨勢。”王鳳飛說。
他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普惠時代”,商家與消費者實現了低成本對接,消費者的個性興趣需求被放大。在此基礎上,多元差異化需求為經濟模式轉型升級提供了群體行為基礎。
“電商直播、明星帶貨等花樣多變的趣味營銷模式為消費者帶來了更為直觀、生動的購物體驗,加之IP聯名、跨界合作、社媒種草等豐富的媒介應用,有效釋放用戶興趣需求,提振內需市場活力,推動了以興趣經濟為主的新興行業的崛起和發展。”王鳳飛說。
石家莊1844滑板俱樂部銷售的部分產品。 趙文凱供圖
讓興趣變現 年輕人的職業發展有了新空間
石家莊姑娘曹天遠是一名建筑設計專業的在讀研究生,除了學生,她還有著另一個身份——手作創作者。羊毛氈、扭扭棒,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愛好,每個月卻能給她帶來5000元左右的收入。
“從構思到制作,完成一個作品大約要2到4個小時,原材料成本20到40元,利潤能有80到100元。”曹天遠的作品,主要是手工制作的各式各樣的小動物玩偶。這些5到10厘米左右的小玩具,在網絡交易平臺上,有著一批不小的消費群體。“一部分是自己養寵物的人,會按照自家寵物的樣子定制,更多的則是來自‘娃圈’的‘娃友’,買來給自己喜歡的娃娃做配件。”
所謂“娃圈”,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力的亞文化小眾圈子,玩家們“養娃”,衍生出制“娃”、改“娃”、制作“娃”的配件用品等“娃圈”經濟。
在興趣經濟領域,一個個小眾圈子又不斷進行深度細分,新需求層出不窮,新職業五花八門。再比如,大眾熟悉的寵物行業,如今早已不僅限于養殖、售賣等傳統環節,寵物博主、寵物殯葬師、寵物托管師等新職業紛紛出現,拓展延伸了行業產業鏈。
據嗶哩嗶哩聯合數據媒體DT財經發布的《新360行2021年青年新職業指南》,12%的年輕人正兼職嘗試新職業,5.5%已經全職投入,58.5%希望嘗試,而超過78%的年輕人青睞新職業是因為“符合興趣愛好”。
“由興趣經濟發展出的一些新興職業,受到年輕人歡迎,也契合靈活用工市場的需求。”王鳳飛觀察到,近些年,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正在發生轉變。“數字經濟時代,興趣經濟驅動產生了一批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催生出眾多的新崗位、新職業,為年輕人創業就業開拓了新空間。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打破了就業者的時空局限,自主性、獨立性強的工作方式,無疑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興趣變現,當然美好,但也并不簡單。
劉姚是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傳媒藝術系動漫制作技術專業2017級學生,他當初選擇這個專業,就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是個動漫迷。如今,劉姚成了一名動畫設計師,在石家莊一家文化傳播公司負責動畫制作中場景、人物的燈光渲染工作。
“我小時候主要是看日本動漫,現在國創動漫迎來大爆發,每年都有大量的作品面世。石家莊的動漫制作公司也不少,給我提供了就業機會。”劉姚說。
為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傳媒藝術系探索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構建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作為“學徒班”的學生,劉姚從大二起,就進入動漫制作公司實訓學習,行業一線的實踐經歷讓他認識到,把愛好變職業,光有熱情并不行。“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我來說是機遇,但也帶來了壓力與挑戰。我必須不斷提高技術、審美、創意上的相關能力,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透過劉姚這名從業新人的感受,或許能夠看出一些國內動漫產業面臨的現狀。
目前,國內的動漫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但與世界上其他的動漫大國相比,仍處于摸索期。對相關企業來說,快速發展與艱苦摸索、殘酷洗牌并存,近幾年尤為明顯。
河北動漫產業起步晚、底子薄,最初各企業多是做代工,掙快錢。想要擺脫低端模仿,向高端發展,需要在創意構架和戰略決策等方面創新、突破,但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個難題。
“人才是第一資源。興趣經濟的興起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它的創新發展也離不開優秀人才的支撐。”王鳳飛表示,新興職業面臨著就業總量、就業結構等方面的挑戰,突出表現在人才需求旺盛與人才供給短缺之間的矛盾。“對于一些新領域來說,優秀高端人才尤其稀缺,興趣經濟想要長足發展,需要引導相關職業能力建設走上專業化、規范化的道路。”
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展出的眾多富有中國元素的特色展品,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新華社記者 任 超攝
向市場挖潛 興趣經濟的發展值得關注
興趣引發需求,興趣經濟的發展空間究竟有多大,它帶來的市場活力如何才能被更好釋放?
一頂帳篷、一桌美食,與家人、好友一起談天說地,近兩年,露營“爆火出圈”,成為旅游市場一個新的熱點消費場景。
據艾媒咨詢《2022—2025年中國露營經濟發展前景與商業布局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到747.5億元,同比增長62.5%;在國家系列政策利好下,預計2025年中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將上升至2483.2億元。
“就在今年春天,這個市場來得非常快。我們緊跟熱點,迅速推出了半島營地項目,整個營地大約能容納50組家庭,平日游客能達到20至30組,周末、節假日更是基本爆滿。”易縣田崗知行村項目負責人馬晨瑾說。
易縣田崗知行村位于易縣西部山區,近年來,易縣將推進鄉村振興與易水湖開發項目相結合,引入專業的文旅微度假項目運行公司,打造了該項目,營地的經營為項目整體帶來引流,良好效果令馬晨瑾也頗感意外。
“首先是因為當地四面環山、三面環水,自然資源條件好,其次在經營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傳播渠道的構建,利用網絡社交平臺,能夠精準匹配到垂直領域的目標用戶群。”馬晨瑾表示,露營經濟爆發引來大批入場者,初期發展難免良莠不齊,找準精致露營的高品質定位和相應的營銷模式,是半島營地取得成績的關鍵。
火熱經營大半年,進入冬季,露營迎來淡季。半島營地已于11月起暫停營業,計劃到明年春天再恢復。“熱得快”的露營經濟能否持續“熱得久”?這是擺在這個新興消費市場面前的一個問題。
同樣面臨考驗的,還有一些傳統產業。
河北恒達健身文化用品集團有限公司是定州市一家規模較大的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借力當地的產業集群優勢,公司在出口及國內市場均有過不俗表現,甚至在前兩年受疫情沖擊下,推出的產品也能“逆市飄紅”。但公司總經理史代猛坦言,今年以來,受市場整體低迷影響,企業發展陷入了困境。“90%以上的產品銷量出現明顯下降,幾乎體現在出口、內銷涉及的全部品類。”
今年初,劉畊宏的健身直播突然火遍全網,居家健身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在輿論話題的帶動下,掀起了一波全民健身熱潮。
健身話題的火熱,能不能給相關企業發展帶來真正的機會呢?史代猛注意到,目前公司銷量未受影響的產品,主要為體操墊、塑膠墊等,確實都是居家健身的相關產品。“但面對市場突然表現出的低迷態勢,我們有些措手不及,難以及時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進行調整。”
這幾天,史代猛正忙于推廣公司新推出的一款多功能啞鈴,該產品有扶鈴、啞鈴、三孔片等多種功能,且適用于居家使用。但類似產品的銷售能否順利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表示現在還不好判斷。
“興趣消費具有快速迭代性。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興趣消費品會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演化、更新、發展、升級,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消費迭代性較快。”引導興趣經濟持續發展,要依據其特點有的放矢。王鳳飛表示,興趣消費普遍從情緒和場景出發,具有一定的衍生性和社會性(共享性),這要求供給端企業創新生產理念和經營策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
在王鳳飛看來,關注國人的興趣愛好,在一定程度上能為調整和優化供給結構找準方向。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4%。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整體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擴內需促消費是應對經濟下行風險的一個重要抓手。
“國內興趣消費市場潛力巨大,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無論是相關部門出臺政策,還是企業制定發展規劃,都不妨多關注一下興趣經濟這個大市場。”王鳳飛表示。(河北日報記者常方圓)
11月7日,觀眾在第五屆進博會上體驗露營設備。第五屆進博會的眾多參展商緊隨時尚潮流,推出不少運動系列新品,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運動需求。 新華社記者 戴天放攝
■記者觀察
找準國人消費新興趣
滑板、飛盤,一些較早流行于國外的小眾運動項目,近年來接連在國內引發熱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項目來到國內,在大眾化的過程中,并非完全照搬國外的發展模式,而是慢慢演變出了一些本土化特點。
比如,露營在國內流行,弱化了徒步、探險等屬性,發展出精致露營、公園露營、近郊露營等形式,更能滿足當前國內都市家庭追求新鮮體驗、舒適體驗的旅游消費需求。
在文創行業,這種本土化趨勢體現得尤為明顯。漢服、非遺手工、考古玩具等國潮文化產品紛紛“跨界出圈”;動漫市場上,以傳統文化為元素的國創動漫也開始漸漸取代日本動漫,占據主導地位。
在靠創意吸引受眾的領域,底蘊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創作者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購買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商品,已經成為當下許多年輕人表達情感、彰顯個性的方式之一。
剛剛過去的“雙11”,石家莊的“95后”積木愛好者趙鵬下單了一款“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大柱段積木玩具”,來自國產積木品牌“keeppley”。打開該品牌的網絡店鋪,中國航天聯名、新中式街景等“國玩系列”產品,占據了銷量熱門的大部分席位。
“以前確實沒怎么買過國產積木,但這個產品設計打動了我。在購物軟件給我推送的產品宣傳圖上,我一眼就看到了以航天員王亞平為原型設計的那個人仔,人仔高度還原了王亞平的沖天辮發型,這個細節十分吸引我。”趙鵬說,用幾百元的價格收獲一款中國航天正版授權的中國空間站模型,讓他覺得物超所值。“如果產品的拼搭體驗也過關,我一定會把這個系列收集齊。”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端積木玩具市場一直被海外品牌樂高壟斷。但在激烈的品牌競爭中,多個國產積木品牌崛起,“國風”IP打造無疑是這些品牌抓住的一個突破口。
近些年,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明顯提升,“國風”“國潮”興起,其實是迎合了國人升級的文化消費需求,這也給許多本土企業打開了一扇發展新窗口,在許多行業中,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興趣經濟中,消費者除了關注商品服務的實用價值外,更看重其涉及的文化、情感、美學等各種附加價值。挖掘國內興趣市場的巨大潛力,不管是消費形式還是消費內容,誰能捕捉消費者的興趣點,誰能找準中國人的興趣“口味”,誰就能占得先機。(文/河北日報記者常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