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修訂后的《上海市餐飲外賣食品安全封簽使用管理辦法》日前正式施行。《辦法》主要涉及推廣主體擴大、使用信息告知等五大變化,新增“鼓勵餐飲服務提供者和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在‘食安封簽’上印制二維碼等信息技術手段記載餐飲外賣食品的有關信息或展示加工場所信息”的規定。(據澎湃新聞11月27日報道)
為解決外賣在配送過程中可能被污染的問題,河北、上海、浙江等地都要求或提倡餐飲外賣全面推廣使用“食安封簽”,為外賣食品加一道“安全鎖”,更好回應人們對外賣安全的期待。
“食安封簽”消除了外賣食品配送過程中的監管“盲區”,維護了外賣末端安全。但外賣不只配送一個環節,前期制作過程是否規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食品安全,消費者對此也非常關心。近年來,為防止外賣“網下黑”,不少地方實施了“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讓外賣加工的全過程在網上“盡收眼底”。不過,很多地方“食安封簽”與“互聯網+明廚亮灶”常常處于“各管一攤”的狀態。
上海此次推出的視頻版“食安封簽”,把封簽與“互聯網+明廚亮灶”結合起來。消費者收到外賣后,掃描“食安封簽”上的二維碼,即可查看后廚實時視頻,了解食品制作過程和制作環境。從“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全方位全鏈條的監管,打造了外賣食品的安全閉環,能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更安心,對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視頻版“食安封簽”由之前版本改進而來,是管理方式的創新,更體現出工作作風的改進。上海市有關部門在“食安封簽”前期取得成效的基礎上,不斷以“便民利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審視和改進工作,不斷針對新矛盾新問題推出創新舉措,這種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風尤其值得借鑒。
食品安全沒有“完成時”,必須常抓不懈。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44億。面對如此大的市場,期待更多地方不斷創新監管方式,筑起外賣食品安全的強大“防火墻”,為人們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許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