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生產進度顯示屏上時時更新的數據,聽聽車間里一線員工最貼地氣的反饋。近來,申鳳青經常走進生產車間,查看訂單完成進度情況。今年7月,北京市軌道交通3號線電動客車項目的首列車如期在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下線,她心里卻沒半點放松,后期要保證車輛按期交付,依然容不得半點閃失。
(資料圖片)
申鳳青是河北京車軌道交通車輛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京車”)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是從上級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投公司”)派駐到河北京車的干部。上任后,她見證了河北京車首個批量訂單項目——紹興地鐵1號線首列車的正式下線,“紹興地鐵車輛的下線并交付,意味著以京車項目為龍頭的軌道交通產業鏈在滿城落地生根。”
河北京車是2017年保定市引進的建設體量最大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項目。項目總投資約45億元,以軌道交通車輛制造為龍頭,涵蓋地鐵車、市域動車組、磁浮車、輕軌車等多個品種。項目滿產后,將成為年產千輛,銷售額達百億元的綠色環保、高科技、現代化、智能化生產制造企業。
作為京冀兩地推進落實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項目,河北京車的橫空出世,備受各界關注。在建設之初,這個百億級產業項目便成為河北省重點項目和保定市“一號重點項目”。鮮為人知的是,這樣的大項目好項目,從洽談到正式簽約落地,前后不到100天。
“我們是被滿城的執著打動了。”申鳳青說。
2017年,京投公司旗下的北京軌道交通技術裝備集團有限公司計劃新建城軌車輛制造基地,新項目占地大,廠區內還要建設2.2公里長的試車線路,這樣的選址要求,在北京很難實現,于是,他們把選址目標放到了北京之外。
“當時,天津武清、廊坊三河、文安、固安和滄州黃驊等14個地方都打算承接這個項目,但保定市滿城區是最積極的。”申鳳青說,那段時間,滿城區委區政府的領導頻頻往返在北京和滿城之間,常常是白天到北京對接洽談,晚上就回滿城研究討論,制定方案。“只要是我們需要的資料,他們都第一時間作出答復,從不過夜,甚至安排專人送到北京。”
滿城區的執著,贏得了京投公司的信賴。項目簽約后的更多故事,更讓他們感到新的落戶地值得“托付終身”。
進場建設后,河北京車發現,項目區內的500KV清保Ⅰ線工程有兩基鐵塔及輸電線路,嚴重影響了廠區建設,如果不對線路進行遷改,后續施工建設將無從談起。但是,遷改工程跨越京廣鐵路、保阜高速、107國道,需要辦理110KV電力線路施工許可審批手續,短時間內要完成塔基占地和線下保護區走廊通道拆遷,對原運行線路要協調申請停電計劃……流程復雜,手續繁雜。沒想到的是,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在當地政府高漲的干事創業熱情面前,很快攻破。
協調跨鐵路停電是整個遷改工作最關鍵的一環。滿城區成立專班,向北京鐵路局集團公司發函申請跨鐵路停電計劃,專人多次趕赴北京鐵路局集團公司盯辦跨鐵路審批手續和停電計劃、參加方案評審會……協調此項工作期間,滿城區的工作人員一周時間都住在北京,每天都在和設計、施工負責人溝通。
為了推動項目盡快落地,滿城區從政府各部門抽調精干力量,每一個施工現場都派兩名身穿紅馬甲的干部,現場協調解決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
不到100天完成洽談簽約,60天辦清所有證照,235天完成1500畝土地的征遷出讓,240天完成項目組裝車間建設,415天實現開工達產……在河北京車項目建設過程中,申鳳青能夠感受到這一個個不斷刷新的數據背后,當地政府部門的艱辛付出。
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如魚得水。落戶保定滿城區的河北京車,迅速搭建起高端軌道交通車輛的制造平臺,在2021年正式進入批量化生產的第一年,就完成了266輛車的生產任務。他們生產制造的現代智能列車,已在紹興地鐵1號線上奔跑;為北京11號線西段奧運支線“量身定制”的智能列車,實現了無需司機操作的全自動駕駛。“冬奧會期間,‘雪國列車’向世界綻放奪目光彩,讓我們每個河北京車人都倍感榮光。”申鳳青說。
精彩故事仍在繼續。申鳳青沒有想到的是,河北京車如同一劑催化劑,激發出滿城區轉型發展的強勁動能。
以河北京車項目為中心,滿城區規劃建設了20.18平方公里的軌道交通產業園,瞄準110余家京車上下游配套企業,開展精準招商,重點承接智慧電網、信號控制、轉向架等配套產業。一個以軌道交通產業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夢想在這里升騰。(河北日報記者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