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是集聚創新資源、匯聚創新人才、開展技術創新、培育高科技企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加速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省委十屆三次全會要求,必須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促進創新能力整體提升。河北省科技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屆三次全會部署,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河北場景科技需求,聚焦頂層設計,優化政策支持,大力推進科技平臺體系建設和完善工作。
(資料圖)
加強高能級平臺建設,激發創新活力
真空、電渣、自耗、鍛造、熱軋、冷拔、精整……走進位于河北清河經濟開發區的中航上大高溫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上大)高溫合金材料生產車間,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正在有序運轉,高溫合金返回料正在完成“華麗蛻變”。
在這里,經過自動化生產線一系列高精尖工藝處理,原本純凈度不足、成材率低的返回料,被“重塑金身”,成為能耐受600攝氏度以上高溫、抵御超高變形壓力的高溫合金材料。
高溫合金,是制造發動機的關鍵材料,其品質的優劣,直接決定了航空、航天、艦船等先進裝備的性能和水平。中航上大以其高溫合金返回料循環再生利用技術,突破了我國變形高溫合金“純凈度低、批次質量穩定性差、價格高”等難題,成為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關鍵性基礎材料的重要生產研發企業。
科技自主創新,離不開科技創新平臺的支撐。“一直以來,我們以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為依托,建立產學研聯合研發平臺,現已建成河北省再生高溫合金技術創新中心、高溫合金再生技術與新型變形材料聯合實驗室,以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創新平臺建設助推著企業高質量發展,目前,中航上大生產的高性能高溫合金鍛件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領域。
中航上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正是河北省借智借力加強平臺建設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省科技廳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已形成以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三駕馬車”為龍頭,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基地、院士工作站等為重要支撐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目前,覆蓋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全創新鏈條的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已達1550家。
為進一步借力省外高端科技資源推動河北省創新發展,河北省各地深入推進與省外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國家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創新平臺。截至上半年,各地已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等29所高校院所布局建設了47家合作共建科技平臺。
全省高能級平臺積極承擔重大科技任務,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批高水平創新成果。
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制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目前,該實驗室共有固定研發人員9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學歷占比100%。依托團隊力量,該實驗室建立了亞穩材料設計新方法,開發出了世界上最硬的納米孿晶金剛石、服役壽命長的特種鋼和高強韌的鋯合金等系列新材料,成功解決了機械加工、空間活動機構、高速鐵路轍叉和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中的材料和技術難題。
今年以來,省科技廳繼續會同各地政府,緊密結合區域創新發展優勢領域,統籌布局和優化全省高能級平臺建設。目前,河北省鋼鐵實驗室組建工作已正式啟動。同時,根據各地發展需求,省科技廳還將進一步謀劃能源等領域的省實驗室籌建工作。
根據不久前省科技廳印發的《關于做好河北省實驗室培育和組建工作的通知》,省實驗室將面向全省產業規模和科研基礎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采取省科技廳指導、地方政府主建、依托單位承建方式布局建設。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需求,省實驗室將集聚培養國內外一流科學家團隊,建設科技基礎設施和科研條件,全鏈條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提升重點產業核心競爭力。
“在加強高能級平臺建設的同時,我們也在優化整合平臺體系布局,堅持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布局、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積極發揮平臺在集聚創新資源、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方面的作用。”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高能級平臺建設在加快集聚高端優質資源、打造河北戰略科技力量、全面激發自主創新能力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創新高地
定位于河北省最高層次的科學研究類創新基地,高能級平臺建設已成為河北省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推手,而搶占“高”點,培植強勢科技競爭力,為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亦是河北的不懈追求。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在涿州建設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豬設施)項目正式通過竣工驗收,標志著河北省唯一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項目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十二五”時期建設重點項目之一,是世界首個對豬全方位、全尺度研究的一流綜合設施,形成豬模式動物標準化生產和信息精確化、自動化采集分析能力,對解答人類生命科學重大問題,保障人類健康和人民生活需求,促進生物高技術發展和轉化醫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吸引全球相關領域科研創新力量向河北省聚集,打造生命科學科研創新高地。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國家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基本建設項目,具有鮮明的科學和工程雙重屬性,其知識創新和科學成果產出豐碩,技術溢出、人才集聚效益非常顯著,因此,往往成為國家創新高地的核心要素。”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做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對基礎研究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創新拔節生長,涌動無限可能。
今年以來,一批關乎國家重大科技戰略和重大產業需求的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在河北省先后啟動。建好用好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會帶動全省相關產業的升級換代,為河北省提供更為強有力的人才和平臺支撐。
“一方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面向科技前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和服務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的物質基礎,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在前沿科學和產業共性技術領域開展關鍵科技問題研究,將會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科學發現與重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能夠牽引、帶動多方面的創新,產生強烈的‘外溢效應’。”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預計模式動物項目建成后,將帶動河北省生物醫藥、營養健康、農業產業等一系列相關產業提檔升級,催生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硬核”科技成果。
此外,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還具有強烈的“磁力”效應,能夠集聚、培養頂尖科技人才,吸引一流科學家入駐,能夠匯聚、整合所在區域技術、資金、機構等創新要素,完善創新體系、提升創新效能;還有利于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面向未來,讓這些‘超級平臺’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將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推動項目、資金、人才協同配置和一體化發展,充分激發創新合作的智慧和活力。”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加速改革優化布局,提升供給能力
科技創新平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在集聚創新資源、提升能力水平、服務全社會科技創新等方面可謂“花開遍地”。
——創新資源集聚效應不斷增強。截至2021年,在科技創新平臺開展工作的科研人員數量為7.02萬人,比2020年增加1.3萬人,增長21.88%,其中碩士以上學位人員3.39萬人、具有高級職稱以上人員2.77萬人;科研和辦公用房面積達到714.3萬平方米,擁有儀器設備49.9萬臺(套),分別較2020年增長17.7%和16.0%。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36萬項,較2020年增長21.6%。
——高水平人才培育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通過建立博士后流動站、研究生培養基地等強化研發人才引進和培養,累計進站博士后1165人、入學博士生7350人、入學碩士生7.7萬人,培養了大批高層次、高學歷研發人員。近幾年河北省當選的院士均是河北省重點實驗室的高端人才,成為河北省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的成功范例。
——高質量成果產出規模不斷增長。2021年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共發表論文1.93萬篇,比2020年增長12.2%;取得授權專利4917件,比2020年增長15.9%;制定或參與制定技術標準2134件(國家和行業標準333件),比2020年增長27.4%。
……
科技平臺建設成效顯著,但不同于科研開發項目,科技創新平臺要長時間穩定存在,還要不斷接受運行績效和功能實現的持續檢驗。因此,創新平臺建設工作的最大特點是高奏“進行曲”、永遠“在路上”。
新的探索已經起步。今年4月份以來,省科技廳遴選了一批省校(省院)共建平臺,啟動實施合作共建科技平臺示范基地建設,吸引京津一流高校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高水平人才來河北創新創業,實現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轉化。11月,省科技廳新修訂的《河北省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管理辦法》印發,提出加強對研究院科研立項、人才引進等多方面激勵措施,建立運行績效分類評估機制,提升研究院創新供給,打造一批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高地。
“此外,我們圍繞重點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創新發展需求,啟動了科技研發平臺提檔升級行動,對現有平臺建設領域布局進行優化整合,‘十四五’期間,聚焦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實現重大突破和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加快布局建設一批高能級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研發平臺,強化激勵約束機制,推行現代化運行管理,最大力度激發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不斷提升平臺創新供給能力。”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河北日報記者高珊 通訊員劉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