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李燕茹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盧偉麗
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全部既定任務,搭乘神舟飛船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這是我國首次在夜間嚴寒天氣迎接航天員返回。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五十四所)測控通信系統和北斗態勢系統為神舟十四號快速平安返回保駕護航。
【資料圖】
歸家路:全程測控護英雄凱旋
飛船返回時,需減速變軌,進入返回軌道。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飛船進入再入大氣層階段,直至著陸。在返回過程,需要依靠測控系統完成遙測、外測來接收和發送指令,觀測分析飛行器位置、速度、飛行姿態。
網通院研制的首套車載機動測控設備,承擔著飛船上升段、返回段和飛船進入軌道運行段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測控任務,同時具有完成地面人員與航天員之間的話音、圖像等信息傳輸功能,保障地面人員與航天員、航天器間的通信鏈路。該車載機動測控設備,由天線車、設備車兩車一站配置,可機動部署執行測控任務;使用了自動翻轉折疊天線,采用了數字化、集成化的先進技術,可適應各任務階段要求。
著陸場:衛通鏈路建生命通道
東風著陸場是一片約13000平方公里的無人區,沒有網絡覆蓋,衛星通信是著陸現場唯一的通信手段。如何在第一時間準確快速建立通信系統,確保航天員搜救工作決策指揮順利進行,依靠的就是網通院研制的衛通“利器”。
搜救人員使用網通院研制的衛通便攜設備
網通院研制的衛星通信固定站、車載站、便攜站,承擔著搜索回收地面分隊、空中分隊的通信保障任務,它們能夠完成指揮信息、測控數據及各類圖像話音的傳輸任務,為載人航天系統決策提供支持,比如著陸時航天員的健康狀態如何,就是衛通系統“大展身手”,將畫面帶到觀眾面前。
為適應神舟飛船對通信系統的要求,網通院對衛星通信設備軟硬件進行了升級改造,自主研制生產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調制解調器全面代替進口設備,衛星通信傳輸能力大大提升,系統傳輸容量提升了5-10倍,滿足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數據傳輸的要求。
網通院技術人員在現場調試衛通設備
搜救平臺:北斗系統助排兵布陣
網通院研制的回收區北斗態勢系統,是安裝在搜救平臺上,助力神舟十四號飛船快速回收的又一“利器”。它利用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和短報文功能,構建出指揮中心、前方指揮、搜索平臺三位一體的指揮體系,使搜索力量態勢分布更加一目了然,便于指揮中心更有針對性地排兵布陣,使返回艙搜尋更加精準高效,通過北斗賦能大幅提升返回艙搜索效率,縮短了回收時間。
為了保障飛船平安抵達,網通院高度重視,派出多名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在現場保障,多名技術人員遠程保障。他們或提前奔赴,或遠程值守,以高度的責任感調試設備,確保設備狀態良好、穩定可靠,為任務圓滿完成貢獻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