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緊盯市場出題目 京津高校助力解難題
晨光生物“借腦引智”以創新促發展
(資料圖片)
近日,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吳迪團隊研發的槲皮萬壽菊素被農業農村部批準為新飼料添加劑,準許生產、經營和使用,這讓吳迪倍感振奮。
她介紹,槲皮萬壽菊素產品提取自萬壽菊花渣,是團隊不斷攻克植物提取技術,花費4年多時間研發成功的新產品、新應用。作為一種可用于飼料行業的抗氧化劑,該產品具有減輕動物氧化應激損傷,改善動物生產性能的作用。“產品研發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團隊在毒理學安全性試驗方面的支持。這項原始創新成果的成功,正是京津冀校企合力攻關的結果。”吳迪說。
吳迪所在的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部位于曲周縣,是一家從事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高科技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他們從一家手工作坊式小廠,成長為色素行業領軍企業、國際重要的植物提取物供應商。
在企業創辦之初,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盧慶國就認定,創新是企業發展之基、制勝之道。在攻克一道道困擾業界的技術難題后,晨光生物掌握了植物提取的核心技術,辣椒紅色素、辣椒油樹脂、葉黃素三個產品產銷量逐步做到世界第一。一路走來,盧慶國愈發體會到科技創新正在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變量和最大增量。毗鄰高校云集的京津,更讓他看到了面向京津“借腦引智”的空間。
自2000年起,晨光生物就開始與京津高校合作。他們與天津科技大學姚保書團隊合作研究辣椒油樹脂,并在天津建立了實驗室。此后,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聘請知名專家教授作為公司顧問,共建科研平臺,進行科研項目合作,聯合申報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等。
企業緊盯市場“出題目”,京津高校助力解難題。晨光生物與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雙向奔赴”,探索產學研用新模式,促使多項應用類科研項目實現新突破。
2014年“辣椒天然產物高值化提取分離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項目,2017年“番茄加工產業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雙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7月,晨光生物與天津大學王靜康院士團隊合作,進行“天然提取結晶制備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示范”項目研究。經過兩年多的攻關,解決了姜黃素、辣椒素、甜菊糖苷晶體生產中存在的溶殘高、晶型差、流動性不好、堆密度不合格等難題,提高了產品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技術成果實現規模化生產后,公司新增銷售收入1.6億元。2022年8月,該項目通過河北省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驗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盧慶國說:“在植物提取產業和技術上,過去我們一直跟著西方國家走,只是做擴大規模、降低成本這些從‘1到10’的事。現在我們的創新已進入‘無人區’,要做新應用、新產品這些從‘0到1’的事,這更需要加強校企合作,讓科研人才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晨光生物攜手京津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聯合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博士生。吳迪便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學者喬延江培養的博士后,該校還委托晨光生物和他們聯合培養研究生。
同時,企業先后引入30多名來自京津高校的科研人才,帶動企業對多種植物進行梯度開發,實現植物多成分、多部位綜合利用,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天津大學博士畢業后,徐美利就來到晨光生物。7年間,她始終致力于甜菊糖苷的研究。2018年,晨光生物把傳統的提取工藝進行顛覆性改造,在用甜葉菊提取甜菊糖苷的同時一并提取出另一種新產品綠原酸。徐美利介紹,提取的綠原酸中異綠原酸能占到80%。異綠原酸在抗炎、抗氧化方面功效較好,但由于這種物質合成成本高,過去無法進行工業化生產。為加快研發進程,徐美利與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團隊合作,請他們對產品的功效進行評價,最終確定了產品的開發方向。“我們先把綠原酸做成‘替抗’產品用于飼料行業,然后再向食品添加劑、保健食品和醫藥產品研究,將來很可能替代甜菊糖苷成為主產品。”徐美利很看好新產品的發展前景。
以創新促發展,以合作拓空間。晨光生物面向京津聚才引智,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推動企業在做大做強植物提取行業的同時,向保健食品、中藥大健康產業加快進軍。(河北日報記者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