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很開心,我們迎來了一個京劇劇場的新生態,放眼望去都是年輕觀眾?!敝﹦⊙輪T王珮瑜在朋友圈發布了一組她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謝幕時拍下的觀眾席照片,記錄下了臺下觀眾們的熱情和笑臉。(8月14日《北京日報》)
王珮瑜是一位對戲曲文化傳承負有使命感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擁有大量戲迷和粉絲的京劇名角。她的觀察與感受是準確的,這些年,隨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觀念的增強,戲曲傳承出現了令人欣喜的變化:曾經讓業內人士憂慮的“戲曲觀眾老齡化”現象,正在被“戲曲觀眾年輕化”所取代。不僅如此,新生代觀眾與傳統戲迷在成長環境、教育程度、消費能力等方面有顯著區別,他們雖然年輕,卻對戲曲藝術理解深刻,甚至堪稱專業,其影響力在某種意義達到了能夠“塑造”演員和市場的程度。
年輕粉絲越來越多,戲曲演員和劇團的“圈粉”意識,自然也越來越強。錄制短視頻,開直播與粉絲互動,組織線下粉絲見面會,制作、銷售演員或角色的卡通人物衍生品作為“寵粉福利”……這些在流行文化和網絡文化中常見的“圈粉”手段,被越來越多地引入戲曲行業之中。
主動“圈粉”,確實對推廣戲曲、打造名角產生了良好的效果:被線上視頻、直播等內容吸引過來的粉絲,不少成為線下演出新的觀眾群體;不僅如此,這些觀眾接觸戲曲后,喜歡通過網絡分享“聽戲”“看戲”的感受,形成漣漪式傳播,會進一步擴大戲曲文化的影響,吸引更多愛好者和潛在觀眾。這對一直以來“高處不勝寒”的戲曲傳承,至關重要。
然而,像所有粉絲文化盛行的領域一樣,“圈粉”對于戲曲文化傳承,也具有兩面性。顯然,泛濫和盲目“圈粉”,也會干擾戲曲從業者的專業判斷與專注精神,引導不好也會淪為簡單的博眼球、搶流量、爭咖位,最后適得其反,失信于真正熱愛和支持戲曲藝術的戲迷和觀眾,最終令戲曲與傳承發展漸行漸遠。
有鑒于此,傳承戲曲文化,既要大膽吸收流行文化元素,充分利用短視頻、直播、社交平臺等新手段、新渠道“圈粉”;又要在喧囂中保持一份清醒,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戲曲藝術的精神格調。如此,才能讓“圈粉”真正促進戲曲傳承和繁榮發展。
典雅細膩的京劇,清麗曼妙的越劇,雄渾深沉的秦腔,風趣詼諧的川劇……百花齊放的中國戲苑,離不開悠久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生長土壤。無論哪種地方劇,也無論其藝術風格如何,堅守傳統而純粹的藝術品質和審美,是一代又一代戲曲從業者共同的特點。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堅守,古老的戲曲藝術才能穿越時光,與當代年輕人產生精神共鳴,吸引他們的興趣,點燃他們的熱情。
因此,名角拍小視頻也好,大V開直播也罷,戲曲“圈粉”不能代替文化傳承的“強基工程”。讓古老戲曲煥發藝術青春,不僅需要傳播手段的創新,更需要藝術創作上的執著攀登和精益求精。
如今,網絡為戲曲傳播插上了翅膀。即使古老的昆曲,也能在新平臺、新渠道的助力下,擁有眾多的年輕粉絲——理解戲曲、親近戲曲,從未有比今天更容易和便利的時代。
我們不該辜負這樣的時代。只有夯實戲曲發展基礎,尊重藝術傳承規律,讓被古老戲曲“圈粉”的粉絲們,真正感受到戲曲之美,未來他們才能成為戲曲文化的堅定守護者和傳承者。(劉采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