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傳說夙沙氏生活于渤海岸邊,用海水煮魚的時候,無意中燒干了海水,發現了鹽。夙沙氏被認為是第一個煮海為鹽的人,也被稱為鹽宗,鹽祖、鹽圣。也有人認為,夙沙氏是黃帝的重臣,一個產鹽部落的首領。
部分學者認為,“涿鹿之戰”和之前的“阪泉之戰”,都是因搶鹽而起的戰爭。爭奪的是中國最早發現自然鹽的解縣鹽池(河東鹽池)。由于控制了鹽池,黃帝掌握了中原地區的食鹽,這才最終成為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古代鹽的來源分為池鹽、海鹽、井鹽、巖鹽。古代最著名的池鹽就是解池,海鹽就是來自于煮海,井鹽最早由戰國時期的蜀太守李冰開掘。巖鹽產自西北,又被稱為“羌鹽”,秦漢時期被大量輸入入中原。
專家認為,鹽在古代是代價最低的征稅手段。鹽稅是維持古代帝國的重要手段,唐代鹽稅達到總稅收的五分之二到二分之一,南宋是二分之一,元代竟然高達十之七八。明清時期,鹽稅仍然是重要收入。
據說私鹽販子這個職業起源于西漢,這是因為在西漢才開始全面實行食鹽官賣,嚴禁私煮。私鹽販子是一個高風險、高暴利的行業。有點特別的是,古代私鹽販子賣的鹽比較便宜,讓窮人可以吃得上鹽。
歐洲人還是有點傻呀,只知道曬鹽?中國的古人,好幾千年前就知道用海水煮鹽了,那多快呀。
早期鹽除了用來調味,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是通過腌制,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當時肉類從餐床上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鹽來保存屠宰后的牲畜。
帶甜味的鹽,是什么樣子的呢?在周代,天子用的就是飴鹽。后人認為,飴鹽是一種帶有甜味的巖鹽。飴鹽味甘美,產于西北部羌戎人生活的地區,是“羌鹽”的一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