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是爺爺的化名,他的真名叫林德章。1938年5月正式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幾天,在廊坊市安次區碼頭鎮中響口村的林峰烈士紀念館,烈士林峰的孫子林萬民為前來參觀的干部群眾講解爺爺生前的革命故事。
聽黨史、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烈士陵園祭英烈、重溫入黨誓詞……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安次區立足本地豐富的紅色資源,通過深入挖掘革命前輩光榮事跡,先后組織黨員干部到革命烈士紀念館、烈士故居等場館緬懷革命先烈、聆聽革命故事、重溫入黨誓詞,在紅色文化浸潤中補足精神之鈣,在使命接力中傳承責任擔當。
在充分利用紅色陣地學黨史的基礎上,該區還舉辦了《黨史足跡》《重走長征路》為主題的“情境式”紅色教育培訓。通過任務模擬、沙盤推演、情景重現、小組研討、競賽通關等方式再現了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發展脈絡,以時間為軸,以事件為點,從中選取典型情景,將學員帶入到艱苦卓絕、篳路藍縷的歷史情境中,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
“革命先輩們舍身為國、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深深感染著每一位黨員干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將革命精神發揚光大,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安次區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堅持把民生福祉改善作為重中之重,從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民生事業入手,以解決好群眾關心關注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該區以“紅色力量引領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為目標,開創性地打造了葛漁城鎮紅色文化小鎮紅色旅游示范村街,探索推行建立“紅色旅游+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投資200余萬元,建立安次區首家黨員干部培訓教育基地,設立全市首家鄉鎮級黨校,打造出紅色記憶黨史館、黨史文化長廊、電影公社、戶外入黨宣誓臺、紅色黨建文化街和黨建文化小公園、“憶苦思甜飯”萬順居飯鋪等紅色旅游項目,通過形式多樣的紅色力量,讓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
今年以來,安次區還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引領,積極做好水、園、城、農“四篇文章”,挖掘龍河的文化、生態和社會價值,扎實推進水環境保護工作,超前謀劃永定河資源利用,形成碧水環繞、以水潤城的生態景觀,打造充滿靈性的南部城區;加快提升廊坊高新區、龍河高新區發展能級,做強園區承載平臺,積極探索產城融合、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產業鏈高端發展等新路徑,切實當好全市開發區建設的“排頭兵”;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提高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壯大城市經濟,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補短板力度,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深入挖掘農旅資源,發展休閑旅游和假日經濟,開創近悅遠來、富民強區新局面。(通訊員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