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登上秦皇島市棲云山觀景臺,極目遠眺,一幅山水畫鋪展在記者眼前——園博園美景盡收眼底,修復后的礦山滿目蒼翠,水域寬闊的人工湖面,清風拂過,泛起陣陣漣漪。
驅車前往游覽的市民及外地游客不無贊嘆:幾年時間,棲云山舊貌換新顏,礦坑上“長出”山水畫。一座礦山的華麗轉身,見證了一段“山海港城”的綠“動”傳奇。
采礦“瘡疤”變身生態“氧吧”
上世紀80年代,由于開山采礦,棲云山山體遭到破壞,形成了20多個礦坑,水土流失嚴重,造成了植被破壞、揚沙起塵等生態環境問題。
“以前山上大大小小都是‘瘡疤’,主要是開采石料留下的礦坑。”秦皇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王晨軍說,采礦成就秦皇島輝煌的背后,也留下了巨額生態欠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看著滿目瘡痍的棲云山,秦皇島人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為深入貫徹落實秦皇島市委市政府“生態立市”戰略思想,實現“還山于民,還綠于民”的目標,2017年7月,配合河北省第二屆(秦皇島)園林博覽會的建設,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了棲云山生態修復項目。
棲云山生態修復項目位于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核心區,總投資約10億元,重點對8個體量較大的礦坑進行修復治理并充分利用,礦坑占地面積合計385.6畝,共計修復面積34.99萬平方米,其余零散較小礦坑以回填復綠為主。
在棲云山東麓,秦皇島建設了占地面積2000畝的園博園。通過整體規劃設計,棲云山生態修復項目與園博園同步規劃、同步開發、同步建設。
“在解決山體整體安全性的基礎上,我們對廢棄的礦坑進行修整、防護、利用,對山體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恢復成瀑布、湖泊等生態景觀。”王晨軍說,棲云山的生態修復結合自然地形地貌進行景觀設計,營造豐富多彩、覆蓋全齡的互動體驗式游憩節點,使之成為城市核心區的青山綠地公園。
如今,這里草木蔥蘢、山清水秀,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生態系統。
因地制宜生態修復城市“綠核”
秦皇島因生態而興、因生態聞名,綠色是秦皇島的底色,生態是秦皇島的特質。
“山海港城,綠色夢想”。已經轉身為生態旅游景區的棲云山,對此作出了生動的詮釋。
在礦坑治理上,采取生態優先的理念,尊重自然地形及生態保護,尊重場地自然肌理及周邊區域的生態基礎條件,將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及場地資源進行有機梳理,對于基地內部優良的現狀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構建區域生態景觀格局。
曾經山上大大小小的“瘡疤”,如今正逐漸修復愈合,重現山水田園風光。
依托礦坑地勢,棲云山生態修復項目總體規劃為6大分區和8個景觀節點,6大分區分別為城市廣場、體育公園、農業公園、南山花園、半山公園和云頂公園,8大景觀節點分別為怡景綠園(瀑布景觀)、戶外樂園、風情棲云、崖壁酒店、溫室花房、養心花園、童話樂園和兒童王國。
拾級而上海拔200米的棲云山山頂,這里是秦皇島中心城區至高點,游客可俯瞰海港區、北戴河區和撫寧區,被譽為“三城抱一山、一山望三城”獨特格局及景觀資源。
“依托這一獨特的景觀資源,今后,健康養生、浪漫婚慶、體育休閑三大產業,將成為棲云山的產業支撐。”王晨軍自豪地說,綠化破損山體,修復采礦遺留礦坑,營造植被景觀,構建雨洪系統,打造秦皇島“生態綠核”、最美景觀第一山。
棲云山生態修復項目,正承載著港城人的綠色夢想奮力翱翔。(記者 吳新光 張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