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一色,灘平岸闊,水暖沙柔……盛夏的秦皇島,游人如織,風景如畫。
在北京游客李女士的眼中,秦皇島的碧海金沙是一塊“金字招牌”,每年暑期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然而,李女士不知道的是,秦皇島海洋人在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中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
重塑一灣魅力藍色海灣
7月21日,行走在秦皇島北戴河金屋浴場至淺水灣浴場的沙灘上,海浪有節奏地拍打著海灘,海灘平緩,砂粒細膩柔軟。
“金屋至淺水灣浴場侵蝕岸段沙灘修復工程,位于北戴河東北側,北起金屋浴場,南至淺水灣浴場,修復岸線長度約3.5公里。”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四級調研員姜集偉介紹,近年來,秦皇島海灘侵蝕后退嚴重,浴場海灘生態功能和旅游休閑價值不斷下降,海洋岸線生態修復刻不容緩。為此,秦皇島打響了一場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之前,金屋至淺水灣浴場沙灘已基本被侵蝕殆盡,岸邊的部分木棧道也被毀壞。經過2年時間的海岸沙灘整治修復,這里已經恢復了原貌,干灘由原有的0-5米增至50米左右,擁有了比以前更優質的沙灘。
“我們目前所在的鐵門關至哈動力岸線整治修復工程,長度約1.8公里,最近處距離老龍頭景區只有幾十米。”河北省海洋地質資源調查中心第八地質大隊海岸生態修復所副所長朱磊說,這里以前是一片非常好的沙灘,后來因為被海水侵蝕,有些岸段沙灘寬度只剩下幾米,導致游客逐年減少。經過生態修復,現在沙灘寬度已經達到了近100米,不僅恢復了原有浴場功能,還提高了岸線防災減災的能力。
岸線生態修復“效法自然”
“你可能不知道,水下構筑了2座沙壩,每座沙壩長約400米、寬約40米。”在金屋至淺水灣浴場侵蝕岸段沙灘修復區,姜集偉說,水下沙壩由沙子堆積而成,頂端距海面約0.5米,作用是消浪減能。在海動力的作用下,沙子會向岸邊輸移,這樣就能補給岸邊被侵蝕掉的沙子,為沙灘提供沙源。
在修復過程中,秦皇島堅持摒棄“景觀”思維,注重運用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式,力爭將近岸海域恢復到最原始的自然狀態。“岸線修復‘效法自然’人工養灘,將人為干預的影響最小化。”在姜集偉看來,修復海灘的原本面貌,就是要成為具有自然屬性的沙灘,而不是人工造出的沙灘。
秦皇島海洋人首創了“覆植沙丘—灘肩補沙—人工沙壩—離岸潛堤”的海灘靜態平衡生態修復模式:在海灘后濱設計沙丘,種植固沙植被,形成生態海堤;將補給沙主要堆積在平均潮位以上,來增加干灘寬度,進行人工沙灘養灘;構建人工沙壩,起到破浪作用,營造海灘沙源引擎。
秦皇島市海洋和漁業局充分結合旅游旺季服務保障工作,從《秦皇島市海域海島海岸帶整治修復保護項目庫(2018-2021年)》中擇優篩選了9個工程,作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項目。截至目前,這9個生態修復項目已全部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指標,主體工程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實現濱海濕地整治538.28公頃、岸線整治修復14.623公里。
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工作,目前,秦皇島海岸線基本實現了海灘自然演變下的動態平衡,打造了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的海岸生態環境,沙灘的服務功能得到了恢復和提升,為公眾濱海旅游提供了優質的海岸環境,也為海洋生態修復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借鑒。(記者 吳新光 張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