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著冬日暖陽,旋耕翻土、施有機肥、澆凍水、果樹修剪……內丘縣崗底村的果農冬閑變冬忙。
“雙奎,你這是瘋了吧?別人種果樹還來不及,你為啥還要鋸果樹?”看到楊雙奎在自家果園里鋸果樹,村民們立刻炸開了鍋。
“大家伙兒不要誤會,不是咱崗底村的蘋果不好賣了要鋸樹,我這是間伐。”楊雙奎連忙給鄉親們解釋。
楊雙奎是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生前在崗底村帶的一個徒弟,如今是周邊十里八鄉種蘋果的技術“大拿”,也是崗底村李保國科技志愿服務小分隊隊長。
2015年以前,崗底村村民種的蘋果樹,樹形比較高大,果農或游客想采摘蘋果,特別費時費工,還得登梯子上高處,比較危險。于是李保國教授提出發展省力化(矮化密植)蘋果栽培模式,并且在楊雙奎的果園里做試驗。
“試驗是在我這一畝六分地里做的,當年共種了220棵蘋果樹,今年整6年了,樹長大后顯得很密,通風透光性也比較差,為了充分利用光照,就需要間伐。第二個原因是隨著樹齡增加,果樹開始老化,果品品質也開始下降。在這片果園里,我一共間伐了近100棵蘋果樹。”說這些話時,楊雙奎的眼角噙著淚花,“你們以為我心里不難受?鋸樹時,真是心疼得我下不去手啊!每鋸一棵樹,我就偷偷抹一把淚。”
冬日果園氣象新。記者看到,眼前楊雙奎家果園里的蘋果樹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齊,行距、株距明顯都變大了。這個冬天,楊雙奎還對蘋果樹進行了高光效樹形的改造。
“通過高光效果樹整形修剪,一棵蘋果樹上只留3至4個主干枝,讓大枝下垂,效果挺好。高光效樹形改造后,果品質量大大提升了,蘋果能賣上價了,老百姓就賺上錢了。”楊雙奎對記者說。
“現在都講究科學種樹,1畝蘋果園的總體產量穩定在6000斤就可以了,產量太高,品質和口感就下降了。蘋果既要產量,更要質量;既要豐產,更要豐收。”楊雙奎表示,果農要想挑上科技“金扁擔”,就得轉變種果樹的思路,走一條高質量果品提升之路。
記者抬頭一看,楊雙奎家的果園被一個碩大的網子給罩住了。“這個網子叫防雹防鳥網,我也是今年第一次使用,因為崗底這個地方年年下冰雹,雹子打在蘋果上,就是一個坑,影響美觀和質量。這個網子有兩個好處,既防冰雹,也把鳥防住了,能大大減少蘋果的損失。”楊雙奎勾畫著果園高質量發展藍圖——防雹防鳥網和山區移動式水肥一體化系統試驗成功后,今后還將在村里果園做大面積的推廣。(記者 吳新光 張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