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農業被寄予厚望。
【資料圖】
2、智慧農業,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定時定量管理,根據農產品的生長情況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低耗、優質環保。
3、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民們在利用互聯網方面表現積極。
4、 國內主流學界曾把西方現代農業的特點概括為一個“大”字,主要表現為耕地面積的廣袤,農機設備的大型寬幅和高速聯合。
5、這個“大”字在當下發達國家農業中仍占主流地位,但新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那就是農民們利用物聯網等技術,收集有關田地的精確數據,制定策略,對每一小塊土地精耕細作,從每一顆種子中榨取出最高的價值,這就是“精準農業”。
6、 那么智慧農業產業鏈發展模式是怎樣的呢? 一、建立混合縱向一體化的鏈接機制 為了實現農業產業鏈合作企業的共同戰略利益,使加盟產業鏈的企業都能受益,就必須形成一種長期合作博弈的機制來加強成員企業間的合作,使得成員企業能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7、這種機制就是混合縱向一體化連接方式。
8、這種模式就是以一家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進行產業鏈設計,按照專業、高效和運作經驗的原則,將某些環節以某一利益主體獨資、控股或參股的形式參與產業鏈各環節的投資經營,而又與其他利益主體在某一(些)功能環節以合同契約進行聯結。
9、 二、建立“公司+農業園區+市場”的組織形式 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是農戶組織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違約嚴重影響了小農戶的利益。
10、農業園區的建設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因而具有先進性。
11、在“公司+園區+農戶”的生產模式中,公司是主導。
12、確保園區的統一設計;生產標準的制定;投入物資(化肥、飼料等)的供應;技術指導;回收、加工、銷售;品牌宣傳推廣;貸款擔保公司的組織。
13、 園區是關鍵,公司有園區才能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權對進園區的人進行篩選,進園區人員必須服從公司管理,可以對投入品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實施很容易;確保完全收購。
14、農戶是生產主體。
15、農戶投資,全額投資或投入流動資金或承包生產;農戶生產,投資人自己當種植者,以農戶為生產單位;農戶是獨立的經營者,可以自己決定生產規模、內部考核辦法、內部分配等。
16、 三、建立“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指出:農業產業鏈成功與否取決于整個產業鏈的效益,而產業鏈的效益取決于“品牌+標準+規模”的經營體制。
17、其中品牌是終端產品實現價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沒有終端產品的品牌溢價就沒有整個鏈條價值的提升,風險就無法避免。
18、傳統農業產業鏈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鏈條的行情風險無法因為品牌溢價而避免。
19、標準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于標準的嚴格執行品牌才能有溢價的空間。
20、規模化就是將產業鏈模式復制放大,取得規模效應。
21、 “全產業鏈”是指產品供給來源于自有生產培育基地,通過自有銷售渠道進行營銷后配備有自建冷鏈物流體系進行產品運輸,最終到達消費終端并收取顧客反饋,回饋信息將指導下一輪種植生產環節。
22、全產業鏈模式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對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實行標準化控制,并環環相扣、環環鏈動,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程供應鏈。
23、 圖表1:全產業鏈運作模式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控制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將農業資本與工商業資本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的一體化,有利于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流通的現代化。
24、產業鏈領導者能及時掌握市場需求信息,提高整個產業鏈運營效率。
25、但前期需要規模龐大的資金投入,對資金要求高,投資回收期長,風險較大,但因為農產品利潤空間大,所以不斷吸引各類跨界資本。
26、 圖表2:兩種新型全產業鏈模式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