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25日至27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鳴沙史學嘉年華”在廣州成功舉辦。本次史學嘉年華活動以“一切人理解一切人:誰塑造和解釋了地方歷史”為主題,包括兩場學術沙龍和一次田野考察。學術沙龍邀請了來自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圍繞地方政治精英和地方統治、地方人群的日常生活等兩個議題展開對話,探討了如何發現地方、認識地方和書寫地方的歷史,為廣大讀者帶來了一場知識盛宴。兩場沙龍活動分別由中山大學安東強教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陳肖寒編輯主持。
第一場學術沙龍現場
第一場沙龍以“廟堂:地方政治精英統治中的成就與煩惱”為題,中山大學教授邱捷、劉志偉、曹家齊,復旦大學教授魯西奇,分別從各自的研究經驗出發,以秦漢、宋元、明清等多個時期的地方官吏和地方勢力之間的關系為例,探討了中國古代地方政治文化。各位嘉賓通過闡述地方政治精英“作為官僚隊伍中的一員”和“作為地方社會中的一環”的雙重身份,以及這種雙重身份在政治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說明地方官如何在復雜關系網絡中輾轉騰挪,并通過對地方官的討論,引申思考地方社會的運作以及地方政治與國家的關系等問題。
第二場學術沙龍現場
第二場沙龍以“活著:明清沿海人群生活中的熱鬧與平靜”為題,邀請中山大學教授黃國信、溫春來,廈門大學教授張侃,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葉錦花展開對話。在討論中,各位老師以廣東、福建等地區的灶戶為代表,并和貴州等其他地區人群的生活進行比對,闡述了明清時期東南沿海地區各類人群的日常生活特征,并探索地方人群分類的依據及他們的自我表達,反思和回顧了歷史學家如何定義某個區域、某個地方,以及區域社會研究中發現的、不同于一般認識中歷史發展線性規律的特殊之處的獨特意義,進而討論了區域社會史書寫的理論和意義。
研學活動
田野考察活動是前往珠海探尋沿海人群生活的歷史痕跡,走訪了淇澳島、唐家古鎮及梅溪牌坊和陳芳故居等地。活動邀請了中山大學副教授李曉龍帶隊并全程講解,通過走訪宋元以來歷代古廟、祠堂和碑刻及近代名人故居、特色建筑和歷史事件發生處,現場感受歷史發生的場景及地方歷史是如何被記錄和流傳下來的。
鳴沙史學嘉年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組織策劃,每年舉辦一屆,以“讓歷史更生動”為宗旨,邀請相關學者圍繞某一主題講述其研究的經驗和收獲,并將歷史思考生動地表達出來,為學者和廣大讀者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前三屆鳴沙史學嘉年華活動的主題分別為“歷史學家的取景框:數字·概念·生活”、“歷史非虛構寫作”和“云霞明滅或可睹:尋找歷史書寫中的歷史感”,舉辦后引發了學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本屆嘉年華通過線上線下同步觀看、講座與田野相結合的方式,與廣大讀者形成交流和互動,拉近了歷史學者與廣大歷史學愛好者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