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近年來,高平市委組織部結合上級有關黨員教育培訓的安排部署要求,積極探索黨員教育信息化建設新模式,培育黨員教育“全域黨校”品牌,取得了顯著成效。
黨員在哪里,平臺就建到哪里。2020年以來,高平市聚焦新時代發展特別是自媒體時代黨員教育培訓需求,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平臺,積極培育“主體黨校+云端黨校+移動黨校”模式。一是建強“主體黨校”。高平市委黨校設置了主校區和南山湖、智創城、文華三個校區,在各鄉鎮和科興集團成立了分校,在全市首批設置了現場教學點14個,為創新“普通黨員進黨校”專題培訓打下了基礎。二是開通“云端黨校”。建設了以高平市黨群服務中心為主課堂,覆蓋鄉鎮(街道)、市直單位、村(社區)及學校、企業的黨員教育視頻網絡,共建立站點533個,包括縣級站點6個、鄉鎮(街道)站點15個、村(社區)站點334個、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12個、市直單位、學校、企業等站點166個。其中,各站點初裝費用為1000元,市財政與基層站點對半負擔,建設運行后,每個站點每月使用費為40元。常態化開展“每周一講”,確保新思想、新思想及時傳導到基層。三是用足“移動黨校”。在高平市融媒體“今日高平”APP增設了“黨員教育”專欄,通過手機端開展實時培訓動態直播、點播回放,形成了“一網全覆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云上培訓”,讓“萬人同上一堂課”成為可能。通過建立平臺,基層黨員學習實現了“三不固定”:不固定培訓時間,點開就能看;不固定培訓場地,走哪都能看;不固定學習內容,結合需求看。滿足了新時代黨員教育培訓需求。
誰的水平高,誰就上臺講。黨員教育培訓,既要上接天線、更要下接地氣,便于基層黨員領會、感悟、落實。為了讓“每周一講”成為基層黨員學習提升的優質平臺,高平市從搭建專兼職師資庫入手,采取了“領導登講臺、教員到一線、干部進課堂、專家當講師”的措施。一是邀請市黨政主要負責人和黨政班子成員、四大班子領導為黨員講課,結合自身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思考心得,講解大政方針,解讀發展思路,統一思想認識。二是安排黨校教師圍繞理論政策積極備課,定期登臺授課,宣傳宣講黨的政治理論,幫助黨員錘煉黨性。三是有序安排鄉鎮、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和機關干部、鄉村干部、道德楷模等上講臺,圍繞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種養技術等方面“個性化”定制課程,宣傳政策安排、交流工作經驗、傳授實用技能。四是邀請專家學者結合高平本土特色開發課程,立足全國、解讀高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政德文化,推動基層黨員見賢思齊。截至目前,市委領導、全市15個鄉鎮書記、40余名農村“兩委”干部、多名優秀講師等登臺授課開展培訓70余期,真正做到了把理論講清、把政策講活、把經驗講實。國家級專家姜春良,省級專家馮潞、張巖陽等講授的高平紅色文化與創新發展、高平紅色建政始末及其規律、經驗總結等課程受到黨員歡迎。
讓經驗得到推廣,讓理論開花結果。依托市委黨校開發了“課堂講授+現場教學”的培訓套餐6個、培訓線路條,把課堂擺在鄉村振興的產業基地、鄉村治理的模范村莊和特色產業的種植園區,創新實施了導師幫帶制度,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在“學中干”、在“干中學”,推動黨員提升理論指導實踐水平。一是黨員雙帶能力有了新提升。野川鎮溝村、杜寨等村根據“每周一講”學習了線椒種植技術和信息,積極發展線椒種植,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野川鎮南陽村黨員李鳳流轉土地10畝種植線椒,凈收入超過五萬元,為周邊村民做出了示范。二是村干部治理能力有了新加強。一大批新入職的大學生村干通過“每周一講”理論學習和優秀支部書記導師幫帶,工作理念、村務管理方式方法明顯改觀。北城街道許莊村大學生村干許嫣文利用自身專業優勢謀劃布局鄉村旅游,得到了村民認可。三是攻堅能力有了新強化。優秀村干部關于群眾工作法、統籌方法、系統觀念的課程受到鄉村干部歡迎,寺莊鎮箭頭村大學生村干李強,與村干部合力攻堅,帶領群眾打通了村橋頭十幾年未打通的斷頭路,得到群眾點贊。今年以來,高平市共組織1500名普通黨員進入黨校開展培訓,15000余名村(社區)黨員通過“云端黨校”同步接受教育培訓,“今日高平”APP“每周一講”專題黨課觀看人次累計達5萬余人次,廣泛發動基層群眾參與學習培訓達10萬余人次,切實做到了“讓黨性營養滋潤每一片枝葉”。(李麗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