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資料圖)
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道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8月11日報道,包含世界最高山峰的喜馬拉雅山脈的誕生方式并不像地球科學家以前所認為的那樣。科學家稱,在4500萬至5900萬年前構造板塊發生大碰撞從而使喜馬拉雅山脈急劇升高之前,這些構造板塊已經在相互擠壓,并導致該山脈上升到當前海拔高度的一半以上。
這意味著,由于印度板塊海洋部分的俯沖,這個標志性山脈開始聳入天際的時間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大約在6100萬至6300萬年前。
研究主要作者、布朗大學地球、環境和行星學助理教授丹尼爾·恩里克·伊瓦拉在電子郵件中告訴趣味科學網站:“此前人們認為,需要大陸與大陸的碰撞(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才能獲得如此高的海拔。”
在8月10日發表于英國《自然·地球科學》月刊的一項新研究中,伊瓦拉和他的同事發現,在大陸板塊碰撞之前,喜馬拉雅山的海拔大約達到了目前的60%。他們說,這一發現可能會影響我們對該地區過去氣候的理解,并對有關安第斯山脈和內華達山脈等其他山區如何形成的假設提出挑戰。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斯坦福大學地球與行星學教授佩奇·張伯倫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在形成喜馬拉雅山的碰撞之前,兩個構造板塊的邊緣已經相當高——平均約為3500米。”
喜馬拉雅山脈現在平均海拔約為6100米,并擁有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研究人員通過測量沉積巖中不同氧同位素的含量來重建山脈的過去——這種技術稱為三氧分析,通常用于研究隕石。
山的迎風坡——最先被環繞山體的空氣吹襲——會比背風坡獲得更大的雨量。當空氣沿著迎風坡向山頂移動時,雨水的化學成分會發生變化,較重的氧同位素在較低海拔處下降,較輕的同位素則在山頂附近下降。
通過追蹤這些變化,研究人員確定了巖石的歷史高度。他們發現約62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構造的高度約為3500米。伊瓦拉在聲明中說:“這比許多人想象的要高得多。”
這種最初的隆起可能是由印度板塊的海洋部分引起的,當時這一部分以低角度俯沖斜插到大陸板塊下方,迫使上方的板塊向上隆起。
伊瓦拉告訴趣味科學網站:“印度板塊的海洋部分引發了聚合。這就形成了我們研究發現的大約60%的升高。”
研究顯示,4500萬至5900萬年前的一次巨大碰撞使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邊緣又上升了約966米。即使在今天,這些構造力仍在持續,并促進山脈的生長。伊瓦拉說:“最后的推動力是大陸與大陸碰撞的開始(并延續至今)。”
研究稱,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解釋多種氣候現象,包括東亞和南亞季風系統的建立。
伊瓦拉在聲明中說:“這一新認識可能會重塑有關過去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的理論。”(編譯/張琳)
從飛機上拍攝的珠穆朗瑪峰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的其他山峰(路透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