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西峽法院五里橋法庭法官巧用“三尺巷”典故,成功化解一起相鄰權糾紛,弟讓二尺、兄退一步,讓“三尺巷”的故事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有了新的演繹。
據了解,該案的原被告系堂兄弟,兩家毗鄰而居,關系也算和睦,但近期因為兩人房屋巷子內堆放雜物的問題,心生嫌隙,口角不斷,矛盾愈演愈烈,最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訴至西峽法院。
收到訴狀后,該院承辦法官考慮到此類糾紛雖“小”,但事關家庭和諧,為了妥善化解兄弟間的矛盾,也為了減輕當事人的訴累,承辦法官決定來到糾紛發生地,對該起相鄰權糾紛上門化解。
調解現場,兄弟兩家情緒激動,各執一詞,甚至相互拉扯推搡,場面陷入膠著狀態。針對突發狀況,承辦法官緊急采取了背對背調解的方式,將雙方當事人暫時分開,分頭做工作。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你們雙方是堂兄弟,血濃于水,理應兄弟相親、安享晚年,如今卻為了一道一米寬的小巷子導致兄弟反目、妯娌互怨,實在是太傷人心。且如今你們都有子女兒孫,也應當給他們起到一個表率作用,大度謙讓。”承辦法官通過現場勘測找準了雙方核心矛盾,并引用“六尺巷”的典故,結合《民法典》中涉及相鄰關系的相關法律規定,講法理、論人情,最終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細心調解,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不再糾結于過往舊事,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五里橋法庭始終堅持以“為人民辦實事”為圓心,發揮人民法庭與人民群眾聯系最密切、接觸最廣泛的優勢,以能動司法理念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引導群眾優先選擇調解方式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做到既解“法結”又解“心結”,推動案結事了和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譜畫基層法庭的美好“楓”景。(薛小磊 李冬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