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區云埔街東方華庭仍在封控當中,為保障居民生活“不停擺”,一支由工作人員、黨員志愿者等多方組成的“突擊隊”奔赴一線,當起居民生活物資的“擺渡人”,打通居民保障生活的“最后一米”。
“擺渡人”24小時不打烊
封控區居民所需物資在“商家-防控區路口-小區門口登記點-居民家門口”的鏈條上快速運轉,需要志愿者和專門配送人員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完成。
各社區居住地黨員、志愿者形成了“志愿運輸隊”,采取輪班制,服務封控區業主的物資輸送。
“志愿運輸隊”成員在防控區的入口處,將業主線上下單和親戚朋友代購的肉、蔬菜以及油、米等生活物資、外賣等按區域分揀好,用電動車、小推車送到封控登記區,針對疫情防控要求,采取不同的無接觸物資配送方式。
為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志愿者常常深夜不打烊,通宵做志愿服務工作。
3月22日至23日氣溫“大跳水”并伴有強雷雨,為保障居民生活物資不斷供,21日凌晨,有的志愿者在登記配送物資;有的志愿者忙著與東興市場溝通備貨、協調配送……連日來通宵達旦地工作,志愿者們似乎忘記了疲憊,忘記了艱難。
“90后”耐心教居民買菜
遇到封控,還在試用期的“90后”青年黨員陳雪瑩被組織安排在東方華庭小區,負責封控區內各項協調工作,承擔起“臨時管家”的職責,起初有點緊張,但并不慌張。
為了盡量滿足大家的需要,陳雪瑩根據底冊,挨門逐戶了解情況,并把大家拉進服務微信群。
在A區一棟樓里,陳雪瑩剛剛給一位阿姨送上物資。她對封控區內困難群體的情況了如指掌。“這是陳阿姨一家。她的丈夫患了咽喉癌,家庭相對比較困難。因此,我們會格外關注她。”
疫情發生后的第二天,陳雪瑩在微信上得知陳阿姨不知道如何上網買菜,便來到陳阿姨家門前,手把手教她操作。“先打開微信,然后在小程序里搜索,要看清楚定位在我們這里。”陳雪瑩一步一步耐心地教陳阿姨如何操作。
現在,陳阿姨已經學會在網上買菜了,每天用手機簡單操作幾下,新鮮食材就可以送到家門口。“網購買菜比平常方便了許多,如果沒有這些工作人員來教我,我還感受不到網購的便利!”
“這些天穿著防護服在封控區內,解答居民的疑惑,做好居民的訴求回復,組織志愿者一起送菜,迎接一次次的核酸檢測,睡眠不足,身體累到極限,經歷了緊急與迫切、敬佩與無畏、溫暖和感動。難以用言語去詮釋,只有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盡己所能,為民服務,詮釋一名青年黨員的責任和擔當。”陳雪瑩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瑞琪 通訊員李綺琪、鄭嘉俊、舒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