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繪畫“小白”,是不是永遠與藝術無緣?這36位“畫齡”最長1年、最短2個月的油畫初學者用一場公益油畫展證明了藝術離普通人并不遙遠。這場名為“驚彩”的展覽,是廣州藝術博物院公益培訓課程“油畫大課堂”歷時1年培訓的零基礎美術愛好者的作品展。
“雖然是‘大齡小白’,我開始敢于大膽下筆,因為通過繪畫,學會相信自己還有試錯機會”“我50歲了,還相信一切能夠從零開始、從頭開始”……收獲滿滿的學員們,在不斷的嘗試和學習中收獲繪畫技巧,也收獲更多人生智慧。
各行各業的學員對藝術充滿追求
2021年,廣州藝術博物院開設了公益培訓課程“油畫大課堂”,服務學員約240人次,為零基礎美術愛好者打造油畫課程。“學員們來自各行各業,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對藝術充滿追求。”活動負責人董慕賢介紹,在課程中,學員學習掌握油畫的基本技法,包括構圖的處理、色彩的把握、色調的把控、筆觸的運用和肌理的制作等,“我們最基本的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員認識油畫工具及各種油畫材料的主要特征與實用技巧,并掌握基礎的油畫畫法。”
經過一年的學習,學員們創作出不少精彩油畫作品。這些作品,有靜物寫生,有名畫臨摹作品,也有展現優美自然風光或藝博中庭花園美景的油畫寫生。作品展示了學員們對油畫課程的理解與實際運用,記錄了他們為提升藝術修養的成長與進步。
曾慶良是大學油畫老師,他利用業余時間擔任這個公益課程的教師:“在大學上課,面對的是有基礎、經過考核的學生,要設定一定的要求和培養目標,而在這里面對‘小白’們,我要做的是讓他們有零的突破,愛上油畫,敢于動手,并且保持持續的熱情。” 他不給大家設定特別的目標,反倒發現學員們更能保有發自內心的喜愛,因此格外珍惜學習機會,執著堅持。
從這個課程中,他也得到了許多收獲:“這是如何從專業教學轉變到普及性教學的一種嘗試,是我的教學生涯的一個很好的補充。”他一再強調向公眾普及文體教育的重要性。
共同提高城市公共藝術素質
湯靜兒是一名醫院行政人員,去年底,二胎寶寶出生不久后,她正好想尋找平衡工作、生活和自我的方式時,就看到課程的招生消息,于是趕緊報名,并幸運地“搶”到了名額。“我學習美術的經驗大概就止于初中,二十幾年沒拿過畫筆,沒想到幾個月來,竟然能創作出一幅完整的油畫。”她開心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油畫的創作不是一次‘定型’,可以有修補的機會,這讓我體會到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還有試錯的機會,有底氣去探索、嘗試,給得起代價。畫錯了,沒關系,再涂一層,等下周干了,再來一次。”
另外,她也希望自己參與課程的經驗能給到大女兒一些啟發:“希望她以后成年了,有了家庭和子女,也會像媽媽一樣,繼續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繼續享受生活里美好的事物。”
展覽現場
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老師黎小妮毫不避諱提起自己接近50歲的年齡。因為小時候沒有學藝術的條件,當工作、家庭穩定,孩子讀上大學后,4、5年前,她就開始學習中國畫。聽說“油畫大課堂”后,她萌發了“跨界”學油畫的想法:“其實人生永遠可以重新開始,哪怕我現在這樣的年紀,還是能再來——參加這個課程更給了我這方面的信心。”
開始課程后,她還另外報了線上素描班,花了三個月“惡補”最基礎的素描知識,并利用圖書館資源學習了許多素描、油畫相關的知識。這幾個月中,她幾乎把所有業余時間都花在畫畫上,下班后也會在辦公室畫到晚上10點才回家。
展覽現場
“如果光憑興趣,我肯定不可能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和沖勁。” 黎小妮說,其實她心里有個信念,想學習參與藝術的普及工作。不久前,她在學校推行了中國畫體驗課,博得同學們的喜愛,這令她更是信心滿滿:“等我55歲退休了,我要做一名公益的繪畫老師。”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我們有社會教育功能與職責,要舉辦更多讓群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與活動。”在董慕賢看來,更多機構和人士的參與,才能共同提高這個城市的公共藝術素質,“希望通過本次展覽,更多觀眾更受到啟發,走近博物館和美術館,走進藝術世界,感悟更美好的生活。”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林琳
圖由受訪者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