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清明時節,春和景明,萬物復蘇,吐納芬芳。
清明節有著豐富的內涵與多元的意義。它與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并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同時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至今有2500多年歷史。它既是中國人掃墓祭祖、懷念先人的日子,又是親近自然、踏青嘗鮮的好時節。
清明時節,草木萌茂,春回大地,一片盎然生機。田地間、河溪里、枝頭尖,春意無處不在,許多食材在此時煥發最鮮美的姿態。甜嫩是這個時節餐桌的主調,將那甜嫩清雅的食材烹上幾味雅食,再配以小酌,真是清明時節好味道。踏青嘗鮮,是從古延續至今的清明習俗,也是當下清明假期的生活方式之一。
春日嘗鮮為何擇清明?
清明節延伸出眾多習俗,如插柳、放風箏、斗雞、蕩秋千、蹴鞠……其中,踏青嘗鮮是從古延續至今的主要習俗之一。宋人有詩道: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說的就是風吹梨花正是清明時節,游人為尋春意大多出城踏青賞春味。而今,清明節又是國家法定假期,為大眾出游尋覓美味提供了條件。
為何選擇此時嘗鮮?答案盡在“清明”二字里。知名廣府文化學者、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說,“清明”二字,頗具感染力,輕描淡寫地勾勒出一副盎然春色的清雅景象。較早出現有關“清明”記載的是漢代劉安所著的《淮南子》,文中從氣象上道出清明之特點:“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中“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以及《孝經緯》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則是從物象角度對清明時令作出進一步解釋,道出“清明,萬物清凈明潔”,這萬物自然包括了魚蝦時蔬等鮮物。
清明魚蝦鮮難擋。
從當代的角度分析,清明時節一到,東亞大氣環流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轉暖,草木萌動,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因此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的農諺。冬天遠去,春天到來,水溫逐漸升高,水中浮游生物以及植物繁殖生長,為魚蝦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水溫回暖,冬天里甚少進食的魚兒也開始了瘋狂進食,小魚小蝦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迎來當造之時,而成年個體的性腺開始發育,進入繁殖期,因而此時魚蝦開始懷春。“鮮”是這個時節之物的滋味特征。廣府人深諳飲食之道,講究“不時不食”,無非也是順應天地萬物生長規律,擇當造之食而品其味,清淡烹調足矣。此時的吃食,樸素為至美,清雅為至味,是為雅食。
嫣紅禮云子 只為爭春來
清明前后最是風雅之食,當屬禮云子這一廣府珍貴食材。歷來多少名人墨客為之著迷,民國時期廣州著名美食家江太史、粵劇名伶薛覺先等皆最愛禮云子。禮云子的賞味期非常短。江太史之孫女江獻珠曾于書中說,“禮云子是祖父心愛的食物,只因季節甚短,稍縱即逝。”禮云子的季節短到什么程度?僅有清明前后半個月左右,因此稱“春水禮云子”。但是,如今由于環境變化,蟛蜞量越來越少,加上制作麻煩,鮮有人愿意為之勞碌,導致禮云子食少見少,有時賞味期甚至僅僅一周多。
禮云子實屬稀罕之物,全因它的收集過程非常煩瑣耗時。美食家屈九說,通常要趁每年清明之前,蟛蜞交配后,母蟛蜞尚未“散春”產卵時,捕捉后取其卵。由于蟛蜞只有硬幣那般大小,其卵又是眾多美食水產類魚子中最為幼細的,取其卵特別費眼神費功夫。卵由于外露在蟛蜞腹下,容易攜帶泥沙雜質,因此需要用紗布袋裝著,反復過濾清洗,農婦為了采集禮云子,吃了不少苦頭。每十斤蟛蜞才出得2~3兩的禮云子,尤見矜貴至極。屈九介紹,新鮮禮云子呈紅棕色,顆粒細小,幼滑鮮嫩,如若發黑則代表已經變質。廣州番禺化龍的腰記飯店,已有40多年歷史,老板娘歡姐幾乎年年都做禮云子菜肴,甚有經驗。她說,禮云子一拿回來,要隔水蒸熟后放在冰箱中,如此還可保存20天。
禮云子蒸豆腐
在禮云子的品鑒上,歷代食家已經給出了豐富的答案。當年,江太史家中的禮云子春卷、禮云子薄餅、禮云子粉果、禮云子炒蛋、禮云子炒飯等,如今都是載入書籍中的菜肴。香港著名美食家唯靈先生同樣酷愛禮云子。他曾提及香港鏞記的“禮云子豆腐蒸燒腩”:艷紅的禮云子與雪白的豆腐相映,襯著肥瘦相間的燒腩,賣相絕美。馨香撲鼻,入口細膩,鮮冶滋味獨標一格。早些年,在荔灣的泮溪酒家也有禮云子燒賣和禮云子粉果,不過,如今也已不復制作,出品總顧問王金鏡師傅說,“只因產量太少了,無法常規供應。”近年來,記者在番禺一帶采訪到禮云子的做法,如柚皮禮云子、禮云子豆腐、禮云子蒸魚等。屬柚皮禮云子做法最為復雜,取沙田碌柚的柚皮蒸熟后擠干水,燜軟之后加入禮云子煮熟。禮云子的鮮絲絲滲入柚皮肉中,燜軟的柚皮柔軟全然不見干澀。
清明有“三黃” 曹蝦鮮難擋
有詩云:“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每年清明時節,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匯處必將迎來鮮物大造時,比如曹蝦、黃魚和鳳尾魚等。屈九認為,這段時間是到番禺石樓吃魚的最佳時候,石樓正是珠江出海口位置,出產的魚蝦類尤為鮮美。其中絕大部分至今未能實現養殖,是難得的自然饋贈。如若覺得路途遙遠,在珠江新城的花城苑也能品味到這些時令鮮物,主理人黃立基與水產打了幾十年交道,非最鮮美的水產不用,每日這魚蝦新鮮到店,以最匹配的烹飪方式演繹,滋味無窮,一解老饕們的饞意。
曹蝦
清明前后是黃魚當造時,它與黃瓜、黃鱔并稱“清明三黃”。味道鮮美的它,深得一眾美食家與廚師之愛,粵菜大師林振國就將黃魚視為“心頭好”。黃魚多刺,屈九說,民間稱其為“小三黎”,贊譽它的味道堪比鰣魚。黃立基用豉油蒸的方式來表達黃魚之惹味,或者香煎,將其幼細的骨絲化為啖啖酥脆,相比其他魚,黃魚的油性重,這也是它惹味的關鍵原因。但是,要論最美味的吃法,恐怕還是要屬起片滾粥了。此時還是黃魚懷春時,“它的魚春甚至比魚還貴,十分甘香油潤。”黃立基說。
同是當造之物的鳳尾魚,與黃魚一樣骨刺多,但它要纖細薄身得多。“鳳尾魚”的得名源自它叉狀、尖細狹長的尾巴,神似鳳凰尾而得名。它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馬鱭魚”。它的品味法與黃魚同理,卻不雷同。黃立基借鑒上海熏魚的做法,運用到鳳尾魚上,炸酥了的骨絲,掛在其身的甜美的汁味,好味得讓人停不下口來。
談清明時節的水產,必定繞不開清明蝦。此時是蝦繁殖之季,雖不及盛夏肥厚,味道卻十分鮮甜。其中,尤以番禺十八涌的曹蝦最有特色。曹蝦是珠江出海口特有的蝦種,清明時節洄游江河產卵,兼有海鮮和河鮮之味。此蝦即便焯熟了,蝦殼也不會變紅,蝦肉依然嫩白,橙紅色或微褐色的蝦子清晰可見。曹蝦肉質口感鮮甜,白焯即可,最多蘸點豉油,已是鮮美漫溢。
清明草木長 盤中增清香
清明前后雨水充沛,植物生長旺盛,爽嫩無渣。蕎菜、艾草、樸樹葉是應節鮮物,分別流行于廣府地區、客家地區和潮汕地區。每每此時,當地百姓用它們制作成清明時令食品,拜祭祖先。因而,這三種植物相比這個季節的其他當造蔬菜,又多了一層民俗文化內涵。
艾葉青團
清明時的蕎菜又叫“清明蕎”,一方面與寓意相關,在粵語當中,蕎菜的“蕎”和“轎”同音,舊時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另一方面從其在清明時令當造角度而論。白云賓館中餐廳行政總廚陳育堅說,清明蕎味道濃郁而不起渣,或者與蝦共炒,或者與燒肉同炒,都是廣府人家最為常見的烹法。在賓館里,他用“蕎菜河蝦小炒皇”和“春蕎火腩卷”來演繹蕎菜的活色生香。挑選優質的蕎菜有技巧,一看高度,一般高度在30厘米左右,二要捏一捏,好的蕎菜大多爽脆。
清明前后,在客家鄉野田間,艾草生長得迅猛,綠葉盤旋而上,自帶濃烈香氣,這是它一年里的高光時刻。清明前夕,用艾草做成艾粄,在客家當地甚是流行。客家有句老話:“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鮮嫩的艾草洗凈后放入鍋中煮熟,后剁成草泥,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和拌成團,再將芝麻花生等餡料包入其中,封口做成各種形狀,放入鍋中蒸即可。
樸子樹葉在潮汕地區家喻戶曉。潮汕流傳著“清明食葉”的飲食俗語,“葉”,指的是樸子樹葉。清明節前夕,潮汕人會先將樸樹上生發出來的嫩葉磨成汁,與大米粉拌成糊狀,加上白糖和發酵粉,再倒入粿模中放入蒸籠里炊熟,最終出來一籠被稱為“樸籽粿”的小吃。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繁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王維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