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造車一場夢。
(資料圖)
這個8月,是大廠造車的“夢醒時分”。百度和滴滴都做了同一個決定——放棄造車主導權,打起了“輔助”。
8月14日,吉利控股集團發布了旗下全新汽車機器人品牌“極越”,而百度也的戰略合作方式退居為吉利的技術供應商,造車主導權由吉利掌控。
兩周后的8月28日,滴滴也宣布與小鵬汽車合作,將智能汽車開發業務資產賣給小鵬,自身則打起了“輔助”的角色,提供技術支持。而這也意味著,滴滴內部代號為“達芬奇”的造車業務也接近尾聲。
造車夢進展不順的大廠,不止百度和滴滴。阿里與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車,華為與長安、寧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汽車,月銷量均在千輛左右徘徊。對比而言,頭部新能源車企已經實現月銷破萬,甚至開始朝著更高的銷量目標沖刺。
如今,似乎還在堅持推進造車夢的大廠只有小米。據《路透社》報道,小米已經獲得了造車資質,但在剛過去不久的雷軍年度演講上,他并未透露小米造車的最新進展。
此前,「商業秀」在此前《小米的下一場戰爭》一文中提及,小米造車更像是雷軍和小米所面臨的下一場戰爭,對手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小米沒能趕上造車的最佳時機,繼續追夢能否讓手機時代的輝煌重現,前路未卜。
大廠從最初的AII in造車到如今接連“下車”,這既與造車資質越來越難拿有關,也與行業進入深水區有關。當下于大廠而言,是“下車”還是繼續“追夢”,無異于那道古老的命題——“To be or not to be”的抉擇。
資質難搞,是大廠造車所面臨的一道客觀題。如今的百度和滴滴,均沒能順利取得造車資質,而即便是取得造車資質,也仍需持續投入巨資來支撐造車業務,這亦是難以承受的。
同時,國內新能源車賽道正經歷著洗牌,接下來比拼的一定是各家的綜合實力,這包括營銷、市場、品牌等軟實力,也包括智能駕駛、車載芯片、動力電池等硬實力。
凡此種種,深思熟慮后,不如“下車”。此時的百度和滴滴,不約而同放棄了造車主導權后,轉而選擇“1+1”抱團合作,又將帶來怎樣的商業想象空間。
01、昔日大廠All in造車
2015年前后,亞馬遜、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全球大廠就開始研究自動駕駛技術,他們深知,新能源汽車正是承載自動駕駛技術的完美載體。
彼時,大廠造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變得觸手可及。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新能源時代,大廠在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為標志的汽車新四化方面,有一定的行業積累和優勢。
最初,互聯網大廠們并沒有選擇親自下場造車,而多以輕量化的方式,通過與車企合作落地自動駕駛技術。
2020年11月,在上海中心觀光廳最高層,阿里和上汽、浦東新區舉行了簽約儀式,共同出資成立了智己汽車。
百度當時的想法和阿里類似,直接與車企合作,落地自動駕駛技術。但由于百度提出的條件過于嚴苛,導致何小鵬與李想都拒絕了百度的投資。
據《潛望》報道,李想曾與時任百度總裁兼COO的陸奇和負責投資業務馬東敏談崩的主要原因是,馬東敏下屬團隊擬出的競業條款太過苛刻,比如“地圖、自動駕駛等必須用百度的。”
盡管后來威馬汽車全盤接受了百度開出的條件,但后來威馬因在技術、產品上頻頻出錯,致使自身從造車新勢力中掉隊。如今不僅在生產、銷售等多環節出現困境,就連創始人沈暉都被限制高消費。
百度落地自動駕駛技術,顯然不能依靠處于自救的威馬汽車,最終百度選擇了推進發展集度汽車,開始親自下場、正式造車。
“集度,承載了百度的造車夢……我很想加入你們,大家一起干?!?021年7月,集度汽車成立第128天,李彥宏來到位于上海嘉定的集度汽車總部,興致高昂地為團隊加油打氣。
彼時Robin愿意相信,在新能源車市場,百度會是那個出類撥萃的存在。在這年年底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還公布了集度的計劃——2022年上半年公布首款概念車,2023年實現量產交付。
三年實現首輛車量產上市,百度幾乎是用互聯網的速度在造車。
而華為則通過智選模式深度參與到了造車行業。滴滴下場造車,也和自動駕駛有關,具體來說,主要是滴滴看上了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想象空間。
Robotaxi車隊也是特斯拉自動駕駛的終局產品,馬斯克曾不止一次公布Robotaxi進度。但和百度高調造車不同,滴滴一直在低調推進。
2021年4月,據《晚點 LatePost》報道,滴滴開始啟動造車項目,負責人是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他曾是滴滴與比亞迪聯名發布的定制網約車D1的首席產品官。
此后就鮮有公開報道。直到2022年3月,據《賽博汽車》報道,滴滴造車業務代號“達芬奇”,目前團隊規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順義。
滴滴的兩個造車業務,一是面向網約車市場的車型代號為D1,一是面向大眾消費市場的車型代號為C1。其中,楊峻主要負責D1,C1項目則由滴滴元老級員工羅文主持,直接向滴滴出行CEO程維匯報。
僅過去一年,滴滴就為造車業務招攬了1700人,足見內部對其重視程度。
此外,滴滴還打算收購一家造車資質和工廠,收購標的鎖定在工廠位于江西贛州的國機智駿,但最終未有收購消息傳出。江西正是程維的老家。據《虎嗅》此前報道,江西政府曾為滴滴疏通造車資質事宜。
無論是從招人、確定市場車型,還是解決造車資質等動作來看,滴滴無疑是打算全身心開展造車業務。但這與2018年程維對造車的態度截然相反。
彼時,滴滴和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發起成立的“洪流聯盟”。在會上,程維斬釘截鐵地表態,“滴滴堅決不造車,不謀求成為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
事實上,滴滴牽頭成立洪流聯盟是為了落地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聯盟中的汽車制造、零配件制造、數字地圖以及車聯網等企業,意在補足滴滴落地自動駕駛的短板。
一開始,滴滴也想通過與車企合作的模式落地自動駕駛。比如2018年與理想和共同成立桔電出行,計劃共同推出一款純電MPV;2020年與比亞迪合作,雙方開始共同設計推出定制網約車D1。
但最終,只有與比亞迪合作的D1實現了量產,但銷量并不好。并且,比亞迪也擔心滴滴潛在的對手,還是僅委托代工和生產的合作方,以及滴滴也可以找其他車企代工生產,比亞迪對長期合作沒有信心。
至此,滴滴和比亞迪再也沒有推出第二款車。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商業秀」,滴滴其實是不想親自下場造車的,畢竟造車比做打車平臺難多了。但過往這些經歷,或許是滴滴對車企失去了信心,進而才加大了親自下場的決心。
造車不亞于一場豪賭,至少在小米雷軍那里是。
2021年3月30日,在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用塑料普通話緩緩道出:“小米正式宣布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北藭r,雷軍把造車描述成“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甚至“愿意壓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說這話時,眼含淚水、幾近哽咽。
夢想和資本、商業一旦綁定,最初的追夢故事就有了戲劇般的轉折。大廠造車,也紛紛走到了繼續“追夢”還是“下車”的十字路口。
02、夢醒時分,接連“下車”
這個八月,百度、滴滴相繼選擇回到了最初的軌道——選擇與車企合作,落地自動駕駛技術。
8月14日,吉利控股集團發布了旗下全新汽車機器人品牌“極越”,該品牌由吉利控股集團與百度集團聯合打造。從集度到極越,百度的造車主導權被吉利掌握。
一同發生變動的還有吉利與百度的股權占比。公開信息顯示,極越汽車注冊工商實體為杭州極與越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由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張權擔任執行董事,集度汽車CEO夏一平擔任總經理。該公司吉利方持股65%,百度方持股35%。而此前雙方合資的集度汽車中,百度方持股55%,吉利方持股45%。
股權占比的變化,意味著造車主導權的變更。根據吉利和百度雙方公告,未來,吉利、百度、集度、極越四者之間的造車流程,將變更為由吉利輸出SEA浩瀚架構,百度輸出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和文心一言等AI技術能力,集度負責在SEA浩瀚架構基礎上對百度AI技術進行產品化和工程化,將產品與技術輸出給極越,然后借助吉利完成整車生產制造,最終汽車以極越品牌對外銷售。
針對這一變化,外界多猜測是為了解決造車資質的問題。2022年4月,工信部出臺《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委托生產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針對新能源汽車代工模式,要求委托方與受托方均需要具備生產資質才能代工生產,即“雙資質”。
顯然,此前由百度主導的集度汽車并沒有順利拿到生產資質,也就不能委托吉利代工生產。但新成立的極越沒有這一煩惱,作為吉利旗下新品牌,極越擁有相關生產資質。
就在吉利官宣新品牌極越的同一天,工信部網站發布了第374批汽車新產品公示中,“極越01”赫然在名單中,這表明該車型已具備上市銷售的資質。
在百度“下車”約半月后的8月28日,滴滴宣布與小鵬汽車合作造車。
具體而言,小鵬汽車擬58.35億元收購滴滴智能汽車開發業務資產,涵蓋了新款智能電動汽車的研發、設計和工程開發。并將推出一款A級智能電動汽車作為全新品牌的首款產品,定價在15萬元左右,項目代號為“MONA”,預計于2024年開始量產,該車型將同時向C端和B端銷售。
至此,滴滴正式官宣放棄了造車業務。不過,一位接近滴滴內部的人士告訴「商業秀」,滴滴內部并不認同“放棄造車業務”的說辭。
據《虎嗅》,此次合作官宣之后,滴滴內部代號為“達芬奇”的造車業務將接近尾聲。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達芬奇是不會再造整車,也不會再賣整車了。除了工程和產品會留一些人之外,品牌、營銷、售后等部門都會清掉?!?/p>
滴滴的突然“下車”,屬實有些意外。畢竟,此前有消息稱,滴滴研發的首款“車型”已經接近量產。相比百度的被動“下車”,滴滴似乎更像是主動放棄造車業務。
一方面,造車業務對滴滴來說是個“無底洞”般的投入。公告顯示,2021年滴滴在造車業務的虧損為7.63億,占滴滴年虧損額的1.5%;到2022年,虧損額變為了26.38億,同比擴大了245%。
滴滴還沒有把車造出來,虧損額就在與日俱增,更不用說即使車型實現了量產,還要面臨銷售投入的難題。
或許這也讓程維對造車業務不堅定,據《虎嗅》,知情人士透露,“程維對造車這件事非常不篤定,傳遞給底下的人信心不足,覺得投入產出比不高,最后只能把業務賣掉”。
而阿里,或許早已放棄主動造車的想法,在兩年后智己汽車的A融融資中,已不見阿里蹤影;華為的智選車模式,也并沒有如剛開始那般欣欣向榮,而是早已陷入疲態,甚至合作最深的賽力斯也獨立發布了新的汽車品牌——藍電,該品牌不再采用華為的電驅平臺和鴻蒙座艙。數據顯示,華為與長安、寧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汽車,月銷量則僅在千輛左右徘徊。
此時,壓力也悄然來到了小米和雷軍這邊。小米不僅要在悲觀的市場情緒中繼續堅定造車的信心,趕進度出車,還要盡可能確保首款量產車足夠智能、價格足夠實惠。
據路透社報道,國家發改委在本月早些時候已經批準小米公司生產電動汽車,小米也是自2017年底以來第四家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的車企。但小米對此“不予回應”,雷軍在年度演講上也只字未提小米汽車的進展。
路,只會越來越難走。客觀而言,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出現了一定放緩。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93.4%至688.7萬輛,2023年增速將收窄至50%以下。
目前國內新能源市場,一方面,部分造車新勢力已嶄露頭角、占據地盤;另一方面,傳統車企也在加速追趕、競爭激烈。可以說,整個市場已經進入淘汰賽階段,此時新品牌難以突圍。
此時選擇“下車”,或是在深思熟慮和深度權衡后做出的商業抉擇。
03、1+1能否大于2?
從大廠與車企各自的角度出發,雙方抱團合作,“1+1”帶來的好處似乎顯而易見。
以滴滴為例,首先,放棄自己造車相當于甩掉了一個“大包袱”。前述業內人士告訴「商業秀」,“畢竟繼續推進,滴滴既要解決造車資質問題,又要自建整車制造廠,沒大幾百億的投入,根本下不來”。
“的確也想過造車——想過自己造、自己銷售、自己建廠?!币晃徊辉妇呙牡蔚稳耸肯蝌v訊科技提及。考慮到現在新能源造車產業競爭激烈異常,而滴滴近幾年仍然希望降本增效,“投入肯定持續虧損”。
其次,放棄自己造車后,滴滴還能精簡一波人員。據《智能車參考》,滴滴將至少裁掉了40%的人員,核心工程、產品人員會加入小鵬汽車。滴滴會保留一個與小鵬對接業務的項目組,未來小鵬把車造出來,雙方還會有網約車、Robotaxi、充能補能等等方面的合作。
經過這幾年的親自下場,滴滴必然深知造車的困難程度,而且量產后才是困難真正的開始。為此,學習華為模式,與小鵬合作,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當然,小鵬從合作中得到的好處也不少。此前,何小鵬認為,沒有車企能在15萬級別推出有競爭力的全自動駕駛汽車。但現在,何小鵬的觀念改變了。
在本月小鵬汽車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上,何小鵬提到,“我已經明確看到了清晰可實現的路徑和時間表。這讓我們很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萬級別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p>
何小鵬提到的15萬級別全自動駕駛汽車,正是與滴滴合作的這個“MONA”項目。滴滴的這輛車已經處于“準量產”階段,小鵬汽車只需要進行最后收尾工作,就能推出這款車型。
更關鍵的是,小鵬汽車目前只有一款A級車型——小鵬P5,MONA車型可以幫助小鵬補足該領域的缺失。且MONA車型還將助力小鵬打造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這對小鵬汽車來說,無疑是送上門的“福利”。
何小鵬對MONA的預計年銷量為10萬輛,這并非一個容易達成的目標。數據顯示,2022年,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分別交付了12.08萬、13.32萬、12.25萬輛新車。三家造車新勢力,從0到年銷10萬輛,都花費了多年努力。
但對現階段的小鵬來說,也不是一個特別難達成的目標。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及漲幅均主要集中在A級車型,累計銷量達238.6萬輛,同比增長1.4倍。在價格方面,2022年新能源汽車主要銷量價位集中在15萬-20萬元,累計銷量高達185.5萬輛,同比增長2.1倍。
當前,小鵬汽車在國內新能源市場已經建立一定的品牌影響力,不是以前從0開始的“小透明”。其次,國內主力新能源汽車價格段位于15萬-20萬之間的A級車型,MONA的車型和價格定位均具備一定優勢。
相比小鵬通過滴滴可快速切入低價位市場,吉利通過百度也收獲了一個高端品牌。
2022年10月底,集度發布了ROBO-01探月限定版車型,該車型采用了前后永磁同步雙電機,系統總功率400kW,百公里加速為3.9秒。寧德時代提供的三元鋰電池容量為100kWh,續航里程為600公里。
智能化方面,集度ROBO-01探月限定版車型搭載了首個量產5nm制程的車規級芯片——第四代高通驍龍數字座艙平臺8295芯片,AI算力達到30TOPS。這讓集度ROBO-01探月限定版智能座艙首次實現了語音AI算法全量本地化,可以完全脫離網絡使用,在山區、隧道等場景內也能流暢交互,這也是一輛具備L4高階輔助自動駕駛技術的車型。
在首款量產車上,百度沒少花心思,而現在看起來,所有的成果都像是讓吉利“拿走”了。不過,百度雖然失去了造車主動權,但本質上極越01還是百度的“車”,只不過換了個名稱,而且百度還能持續輸出自己的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能力,還不用承擔重資產的壓力。
大廠“下車”后,與車企的合作,各取所需,看起來是雙贏。但能否實現“1+1大于2”,還有待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相比滴滴和百度的及時“止損”、抽身重組,小米似乎已經很難“脫身”。
自從宣布造車后,小米已經累計投資了50余家汽車產業鏈企業,涵蓋了智能駕駛、車載芯片、動力電池等。而目前小米已經完成了工程樣車,這意味著,整車開發已經進入了尾聲。
此外,2021年11月,小米宣布落戶北京經開區,將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和研發總部,并分兩期建設年產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和二期的產能均為15萬輛。
顯然,雷軍已押上了重注,他提出,“15到20年,小米汽車爭取進入世界前五”的目標。而小米汽車能否達成雷軍的期望,還有待時間驗證。
但至少從百度和滴滴的抉擇來看,在這個賽道上,新品牌突圍的希望,將會越來越渺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