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記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總臺記者閆術。
海龜能夠維持海洋生態平衡,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復雜而重要的角色。但是因為非法捕撈、海洋污染、棲息地被破壞等原因,世界上七種已知海龜大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瀕危和極度瀕危物種。海龜正在從地球上消失。
【資料圖】
一只剛剛完成產卵的海龜媽媽,稍事休息后它將盡快返回大海(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馬來西亞是太平洋海龜重要的繁殖地。為了深入了解當地海龜保育工作的現狀,我們近日探訪了該國熱浪島北部的查卡胡當海灘,這里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海龜繁殖地之一。當地海龜保育人員日夜堅守在島灘上,幫助登陸產卵的海龜媽媽救助孵化中的小海龜。這里禁止私人船只進入,沒有網絡和手機信號,也不通水電。叢林里的山泉和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為生活在這里的海龜保育人員提供著有限的水源和電能。
馬來西亞登嘉樓州東海岸熱浪島北部的查卡胡當(Chagar Hutang)海灘(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從空中鳥瞰保育營地(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營地中心區域的牌子上,詳細記錄了這里海龜保育工作的各項重要數據。數據顯示,從今年1月份至5月份在這里登陸產卵的極度瀕危的玳瑁龜,每個月最多只是個位數。因為海龜媽媽一般只在夜間上岸產卵,十幾名志愿者在幾位營地管理員的帶領下,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因為海龜對紅光不敏感,他們可以使用較弱的紅光來照明。
營地中央信息版,保育工作的很多重要數據一目了然(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即便使用紅光,保育人員也要格外小心。在海龜媽媽產卵前,近距離的紅光仍然會讓敏感的海龜媽媽放棄產卵,撤離沙灘(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趣味相投的海龜媽媽常常選擇相同的地方產卵,導致巢穴扎堆,相互破壞。遇到這種情況,保育人員會當場把蛋偷走,然后把這些海龜蛋轉移到提前挖好的人工巢穴。挖人工巢穴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深度,因為深度將決定巢穴的溫度,而巢穴的溫度將決定小海龜的性別。保育人員告訴我們,海龜蛋孵化的中性溫度是28℃,這個溫度可以產生50%的雌性海龜寶寶和50%的雄性海龜寶寶。這意味著人工巢穴的深度要保持在70厘米至80厘米之間。
志愿者在沙灘上挖掘人工巢穴(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海龜媽媽一邊下蛋,保育人員一邊“偷”蛋(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海龜保育工作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志愿者們需要完成多項測量和記錄,包括海龜媽媽的身材、產蛋數量、產蛋時間、洞穴位置等,并進行現場標記。如果發現海龜身上有藤壺等有害附著物,則由經驗豐富的管理員幫助清理。研究人員告訴我們,海龜對生活環境非常挑剔,是海洋健康的重要指標。同時,海龜飲食結構有利于維護珊瑚的健康,控制海洋中其他生物種群的數量。作為世界旅行者,它們還會在海床上散播海草的種子,締造海洋生態。
為了孵化出性別均衡的小海龜,人工巢穴的深度要控制在70厘米至80厘米之間(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當地研究人員通過聲吶追蹤、肉眼觀察等方式,收集海龜繁殖期間的相關數據(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因為不規律的作息和島上潮濕炎熱的氣候,海灘上新來的志愿者頭幾天往往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為了方便晚上工作,有些人干脆在沙灘上過夜。對于長期在這里工作的保育人員來說,他們面臨的挑戰是沒有網絡信號,長期處于和家人失聯的狀態。
談到過去兩天的體驗,一位志愿者用“超級無敵累”來形容(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超級無敵累”的志愿者白天補充睡眠(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每天上午8時,志愿者們就要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包括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前一晚新增巢穴的位置;岸上原有的巢穴在達到45天以后,需要每隔三天就挖開檢查一次;剔除發霉變質的海龜蛋,救出個別困在巢穴里的小海龜。志愿者會把挖出蛋殼的數量和當初記錄的數量做詳細對比,不放棄每一只小海龜。海龜媽媽產卵后就會離開,經過幾十天的孵化,小海龜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破土而出,躲避天敵,游向大海。
志愿者在一個已經完成孵化的巢穴的底部發現了一只被困的小海龜(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在海龜蛋孵化的數十天里,這些巢穴可能被海灘上隨處可見的蜥蜴挖開,成為它們口中的美味。爬出沙灘后,天上的海鳥、水里的鯊魚,甚至沙灘上的螃蟹都可以把它們當成盤中餐,每1000只海龜大約只有1只能活到成年。有人說,小海龜出生就是逃亡。
每一根木棍都標記著一個海龜巢穴。在小海龜成功孵化以前,沙灘上這些隨處可見的蜥蜴是他們最大的威脅(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保育人員將在夜幕降臨,海水漲潮后將小海龜放歸大海(圖片來源:總臺吉隆坡站)
一旦進入廣闊而陌生的海洋,小海龜會遠離海岸線。雄性海龜終其一生將生活在海洋中,不再上岸。雌性海龜在成年后,會回到它們出生的沙灘進行繁殖,即便遷徙的過程可能需要用數年時間,跨越大洋,它們都能準確地返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海龜繁殖是一個艱難而奇妙的旅程,短短兩天的拍攝,我們只能瞥見了大自然生命奇跡的一個注腳,這里仍然蘊藏著太多大自然的未解之謎。
以上就是總臺記者閆術在馬來西亞的觀察。
本期《總臺記者看世界》作者:總臺駐馬來西亞記者 閆術
(出自中國之聲專欄《總臺記者看世界》)
監制丨章成霞
記者丨閆術
編輯丨楊博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