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鄭可棟老師曾經在朋友圈發過一個圖《中間還是兩端》:
【資料圖】
按照權益倉位統計所有含權公募基金規模,呈現出 “兩頭重中間輕” 的格局,大家的選擇分布在“保守”和“激進”的兩端,越是股債均衡配置的越不受歡迎。
我之前也經常提過幾個績優的平衡型產品,像張翼飛的安信民穩、曾琬云的永贏合享、胡中原的華商潤豐/華商雙翼平衡、楊鑫鑫的工銀精選平衡、董福焱的嘉實精選平衡等,雖然業績出眾,但規模都沒有做得很大(注意,我沒有嚴格按照平衡型產品去做分類,而是根據實際權益倉位做分類,算上可轉債倉位)。
據說有個銀行渠道幾年前曾經在客戶中做了一次調研,發現平衡型產品的受眾只有: 5% 。
下跌的時候回撤也不低,上漲的時候跟不上市場,是平衡型產品一直被詬病的點,這類產品天然由于倉位問題,很難做出銳度,而下跌市場中就算你跌得少,但還是給投資者虧錢了,投資者不會因此感激你,可上漲的時候跟不上市場,就容易被投資者唾罵。
平衡型產品好像天然有這種魔咒,各家公司都不太愿意布局,尤其今年,上半年僅有中歐基金的藍小康發行了一只中歐融恒平衡。
再好的產品,沒有需求,新發和持營也很困難,因為向投資者解釋這類產品實在是太麻煩了。
在整個平衡型產品的江湖里面,交銀定期支付雙息平衡可能是規模最大的產品之一,巔峰時期有80多億,現在也有40億出頭。
很多老基民對這個產品非常熟悉,因為這個產品在2020年前后的時候討論度很高。產品設計的特點在于,會按照年化6%的支付率幫你每月贖回——確實有點像每月發工資的感覺。
縱觀交銀定期支付雙息平衡的歷史業績,自成立以來,共經歷了2014~2022年的9個完整年度,僅有2014年和2021年沒有跑贏滬深300指數,其他年份,無論牛熊,該產品均 跑贏滬深300指數10個點以上 ,而產品的長期權益倉位維持在60~70%,這個運作難度,可見一斑。
不過2021年交銀定期支付雙息平衡增聘了一個新人基金經理黃鼎,此前沒有公募基金管理經驗,就是交銀培養出來的純新人。
起初我沒感覺有什么特別,因為黃鼎接任的前半年,幾乎沒做出來什么超額,看上去平平無奇,但2022年2季度起,隨著市場的階段性反彈又下跌,黃鼎的超額就體現出來了。
2022年9月的時候,交銀定期支付雙息平衡變成黃鼎單獨管理,我曾發微博說這個基金經理有黑馬潛質。
今年2月份的時候,我持有的基金投顧“精選中生代”也調入了這只產品,可見基金投顧們也開始關注到黃鼎。
?5月底“精選中生代”再次調倉,居然減倉了,后來我查了下,原因竟然是: 漲太多 ,調倉的過程中由于再平衡的需要, 被動減倉了 。
看上去黃鼎的在管產品絕對收益好像不高,但同期滬深300和同類產品跌幅比較大,相對收益其實是很高的。
說到黃鼎的投資風格,其實特別鮮明,非常典型的周期成長選手,用他自己的話總結就是: 用周期思維投資成長股 。
我聽過黃鼎的路演,他在勝率-賠率框架里面又引入了一個變量: 效率 。
即考慮概率(勝率)、空間(賠率)、時間(效率),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很多人會講“只輸時間不輸錢”,其實就是更關注概率和空間,而放棄了資金的時間成本。
黃鼎的投資框架中,可能更看重的是賠率和效率,而適當弱化勝率。如果一個股票的上行空間遠大于下行空間,則賠率較高、回撤可控(提供安全邊際),而勝率往往是很難預估的;如果不注重效率,則又會浪費資金成本,長期賺不到錢。
我們常說估值分位和機構倉位決定賠率,資金和基本面決定勝率,但資金和基本面往往是無法精確判斷的,即便是再優質的公司,也有暴雷的可能——這也導致黃鼎的持倉呈現出 “行業相對集中、個股比較分散” 的特點(單個股票不超過4%,大部分在3%以下),他有很強的 弱者思維 ,并不認為自己有預判個股黑天鵝的能力。
黃鼎是目前市場上為數不多同時看好 火電 和 AI板塊 的基金經理。
昨天看到檸檬老師的微博,黃鼎7月份也要發新產品了,我就迫不及待想聊聊他管理的老產品了。
作為持有人(同時應該也是 全市場最早看好黃鼎的博主 ,自我吹噓一下),我看好的基金經理發了新產品,說明自己眼光還是不錯。今年的新發市場格外寒冷,希望募集順利吧。新產品有C份額,估計要引起基金投顧們的注意了。
下一期,帶你們拆解另一個神奇的產品。
(風險提示: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 本人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人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者在投資基金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了解產品或者服務情況、聽取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市場,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謹慎做出投資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者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基金份額上市交易價格波動與基金凈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