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標注150個,收貨一數只有86個”,李女士近日在社交平臺吐槽稱,她“數垃圾袋打發(fā)時間”,發(fā)現商家宣稱150個的垃圾袋,實際到手縮水近一半。李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不少消費者在購買定量包裝商品時都遇到過類似問題。
定量包裝商品數量、重量存在一定誤差可以理解,畢竟再精密的計數、計量工具也難免有偏差,更何況一些商品還是人工包裝。《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jiān)督管理辦法》規(guī)定了定量包裝商品的允許短缺量。對照可知,“垃圾袋數量縮水近一半”早已超過了“1%”的允許范圍,顯然不是誤差,而是商家玩弄伎倆、有意為之。
定量包裝商品“缺斤短兩”,除了商家利欲熏心外,驗證其數量比較麻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對那些個數比較多的商品來說,一個一個地數著實考驗耐心,很少有消費者能堅持數下去,往往選擇相信商家的“良心”。商家借此認定消費者不會較真,便無所顧忌地在定量包裝商品上做手腳,搞缺斤短兩。如此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干擾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
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商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同等質量和同等價格的情況下,消費者更喜歡在那些信譽好、童叟無欺的商家下單,誰也不愿意光顧那些沒有誠信的店鋪。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投訴舉報渠道更加暢通,賣家的小聰明很容易被曝光。這種欺客劣跡一旦傳開,別說吸引回頭客,連現有的客戶恐怕還會被勸退不少。誠信經營,是商家贏得消費者信賴、獲得長足發(fā)展的正道,任何時候都不過時。
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也是法治經濟。欺瞞消費者終有露餡之時,而且,隨著相關法規(guī)越來越健全,缺斤短兩行為終會受到相應制裁。前不久,深圳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就對使用弄虛作假計量秤具的商戶現場掛上“因缺斤短兩被依法查處商戶”公示牌,讓很多消費者大呼“解氣”。
是憑著貨真價實引來客源不斷,還是靠耍小聰明僥幸得利,孰優(yōu)孰劣,是一筆再清楚不過的明白賬。那些依然想耍缺斤短兩小聰明的商家,該就此收手了。(文/許君強 圖/陶小莫)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