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攔蓄“馴服”強降雨
——探訪邢臺市信都區彩虹山治水減災之道
(資料圖)
河北日報記者 王永晨 邢云
日前,位于邢臺市信都區西黃村鎮的彩虹山再次經受住了特大暴雨的考驗:三天下了相當于一年的降雨量,山上塘壩道路無一損毀,梯田樹木安然無恙。
彩虹山在緩坡式的山頂下方依山就勢開挖的攔水渠,讓強降雨形成的徑流改變了流向。 河北日報記者 王永晨攝
7月31日下午,記者驅車趕往淺山丘陵區的彩虹山。這里的雨水已停,蜿蜒上山的水泥路面完好無損,間或有淺淺的水流漫過。6000畝山場披滿了綠裝,草木郁郁蔥蔥,林間一個個坑塘蓄滿了雨水,絲毫看不出受災的模樣。
彩虹山2號塘壩,與其他塘壩和蓄水池等一起層層攔蓄雨水。河北日報記者 王永晨攝
今年70歲的郭鎮忠已在這里治山播綠14年,帶領“育林軍”在荒山上種下了40萬棵樹。談起防洪減災經驗,老人說,靠的是喬灌草與集雨工程網,將雨水層層攔蓄在山上,大幅削減了徑流的規模和沖刷力。
“野草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第一道防線。”郭鎮忠指著林間和道邊密密麻麻恣意生長的野草說,草與灌木、喬木形成合力,吸收雨水、延緩水流、滯留枯枝落葉和泥沙,有效防止了泥石流的形成,降低了水流對山坡、路肩的侵蝕和沖擊。
與此同時,郭鎮忠還設計修建了一套由攔水渠、塘壩、蓄水池、滲水池、水窖等設施組成的集雨工程網,與植樹時開挖的成千上萬道水平溝和數以萬計的樹坑一起,直接攔蓄雨水量超過20萬立方米。
郭鎮忠查看二號塘壩溢流情況。河北日報記者 王永晨攝
“我的集雨方法可簡單概括為‘自上而下,層層攔蓄;窖池塘壩,互聯互通;匯集自如,自流灌溉。”郭鎮忠帶著記者走到緩坡式的山頂下方,林間有一條蜿蜒的小溪,清澈的溪水橫向緩緩流動。這就是彩虹山依山就勢開挖的攔水渠,總長近5公里,讓強降雨在山頂附近形成的徑流改變了流向,順渠自流到寬敞的1號塘壩。
郭鎮忠(右)向記者介紹彩虹山的集雨工程網。河北日報記者 王永晨攝
“1號塘壩蓄水量約1.1萬立方米,這次暴雨下了一天多才灌滿,然后順著引水渠流進2號塘壩。”郭鎮忠一路介紹著彩虹山的集雨工程。攔水渠與4個塘壩、4個蓄水池和兩個水窖等蓄水設施互聯互通,一個蓄滿水后再注入下一個,由此實現層層攔蓄。同時,山上但凡有合適的地塊就改造成滲水坑,周圍種上一圈樹,目前已建設了大大小小30多個。
“如今,彩虹山的雨任我調遣,為我所用,治山治水顯現出了成效。”郭鎮忠將自創的集雨工程形象地稱之為:“窖池塘壩齊集雨,栽樹澆地不犯愁,節能便利又環保,滿山樹木綠油油。”據實際監測,彩虹山已做到降雨50毫米林地不出水,降雨100毫米林地出清水,降雨200毫米池窖塘壩蓄滿水,降雨300毫米以上仍能平穩排水。
據了解,彩虹山一帶平均年降水量僅400毫米。十幾年前,天上下場大雨就會裹挾著泥沙沖下山,水土流失嚴重。“山上沒有地表水,地下水開采困難,低水高調費用太高,要植樹治山,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缺水難題。”郭鎮忠在太行山區干了一輩子林業,懂得大山的脾性,積累了豐富的治山經驗。他思來想去只有向老天爺“借水”一個辦法,于是為彩虹山設計了這樣一套集雨工程,一方面有效集雨,讓彩虹山種樹種中藥材不缺水,另一方面讓彩虹山成功抗住了多次大暴雨襲擊,沒有發生過一次災情。
水利、水利,治好了水就是利。“攔水為我所用,攔水防土流失,攔水防災減災。”郭鎮忠認為,小流域治理好了,大流域防汛就好搞了,就會改變水來土囤、兵來將擋的被動應付局面,讓防汛抗旱工作變得更為主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