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臨城縣趙莊鄉梁家莊村干部群眾在幫院墻被沖倒的王建忠家重建家園。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這次抗洪中,誰沖在最前頭?”
“是黨員,是村干部!他們身先士卒,我們就義無反顧。”
【資料圖】
8月6日,記者在臨城縣趙莊鄉梁家莊村采訪期間,向不少村民問到上述問題,答案如出一轍。
黨心連著民心。作為梁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郝立杰最自豪的就是村里有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黨員隊伍,和一個“特別能團結”的村民大家庭。
“秦菊榮、郝書平、王建平、郝振房、王志超、曹春江、郝愛朝……”郝立杰說,這些都是在家黨員。面對防汛大局需要,黨員們全部第一時間到村黨支部報到,主動請戰,無一缺席。
一進入汛期,梁家莊村便建立了一支由13名村民組成的搶險隊,他們和9名黨員并肩作戰,轉移群眾、查看水情、排查險情……不畏艱難,奮勇向前,黨員和搶險隊員成為村里抗洪救災的主力軍,被村民贊譽為“英雄”。
73歲的老黨員郝愛朝,曾任村里的黨支部書記。他主動請纓,負責盯守家門口附近黃花溝水道洪水,“我們之前在黃花溝上游水道拐彎處堆砌了石埝。如果洪水沖進村,就會直接威脅附近多戶農家。更可怕的是黃花溝極容易形成泥石流,一旦進村后果不堪設想。”
記者隨同郝愛朝沿黃花溝一路上行,只見昔日能開三輪車的石頭小路已被沖得亂石遍地,極其難行。暴雨之夜,這位七旬老人一手撐傘,一手拿著手電,盯守著黃花溝的水流變化,默默守護著大家的平安。
“兒子專門打來電話,囑咐我注意安全,別隨便出門。”郝愛朝告訴兒子,“我是一個51年黨齡的老黨員,這個時候不站出來,啥時候站出來!”
還有老黨員郝書朝。他不僅積極參與晚上值班、巡查水情,還讓患有腿疾的鄰居郭新房到家里臨時避險。電力中斷期間郭新房家里做不了飯,郝書朝還負責起他的一日三餐。郭新房說起這事,感動不已:“不是一家人,親如一家人。”
1963年8月,一場大雨讓梁家莊村后西坡出現一道長約100米、寬1米多的山體裂痕,成為村里唯一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平時一天上山查看一次,一旦遇到下雨天氣,雨前、雨中、雨后各監測一次。如果遇到大雨,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密監測。”梁家莊村黨支部委員秦菊榮兼任地質災害監測員,一直盡心盡責。盡管時過多年,裂痕并未擴大,但她不敢掉以輕心,特別是最近幾天,她一有空就上山查看是否有塌陷、滑坡等現象,以便及時做好應對。
今年80歲的張如慶和老伴就住在這片區域。“村里只要通知轉移,沒有誰不聽,都是全力配合。”他說,梁家莊村經歷過多次洪災,但從沒有過人員傷亡。這是因為1963年以后的10多任村黨支部,都把防汛當作村里的頭等大事。更重要的是,黨群同心,干群合力,筑牢了防汛的“銅墻鐵壁”。
走在梁家莊村,大街小巷干凈整潔。平安街邊一棵大樹下,幾名村民悠閑地打起了撲克牌。村民們說,雨一停,村黨支部就號召大家上街清運淤泥、石頭、垃圾等。各家各戶紛紛派出代表,自帶工具上街清理,很快就把路面恢復了昔日的模樣。
“梁家莊村是我們的家,家園美,咱心里也美。”村民郝振生說,“黨員干部帶頭,咱也不能落后。”
8月6日下午,郝立杰、曹春江等村干部和5名村民代表不約而同來到村民王建忠家里,幫助清理倒塌的一段院墻,有的搬運石塊,有的清理土方,汗水把衣服都濕透了。他們說,王建忠沒有在家,大家伙不能袖手旁觀,明天還要幫王建忠把院墻重新壘起來。
用黨性守護堡壘,用愛心溫暖民心。
“防汛關鍵在村,關鍵在戶,關鍵在黨組織。”臨城縣趙莊鄉黨委書記米艷輝說,在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刻沖得上,梁家莊村如此,全鄉30多個山村同樣如此,“黨組織堅強有力,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河北日報記者邢 云 王永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