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河北日報訊(記者郭曉通)8月8日,在張家口市沽源縣小河子鄉小河子村,1900畝的藜麥田一望無際。“藜麥出穗大、長勢整齊,今年肯定豐收。真沒想到鹽堿地里能種出好莊稼!”田壟邊,種植戶張澤鑫滿心歡喜地說。
小河子村臨近葫蘆河流域,鹽堿地較多。今年,該村在沽源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通過推廣良種、優化種植技術等方式,大力提升鹽堿地種植效益。“種子選的是更耐鹽堿的冀藜3號,并采用了深翻和地膜種植,預計畝產350多斤。按照藜麥目前價格3至4元一斤來算,一畝地毛賺1000元不成問題。”沽源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郭明表示。
張家口市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蔚縣等13個縣區。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吳志勛告訴記者,當前,全市大力篩選適宜鹽堿地種植的作物品種,在壩上地區推廣藜麥、燕麥、甜菜,在壩下地區種植葵花、張雜谷等作物,并采取土壤深松、秸稈還田、施有機肥等措施,改善耕層結構,推進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
為把鹽堿地變成新糧倉,今年7月,張家口市印發了《2023年張家口市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建設方案》,提出將利用一年左右時間重點打造6個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篩選推廣一批適宜的耐鹽堿作物品種,分作物配套集成鹽堿地適生種養技術,試點單產水平、畝效益提高5%以上,培樹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典型,初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具有張家口特色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經驗模式。
突出分區分類建設。該市將在沽源縣建設1個以藜麥種植為主的萬畝試點,在張北縣、康保縣、尚義縣、塞北管理區各建設1個以莜麥種植為主的千畝試點,在陽原縣建設1個以葵花種植為主的千畝試點。強化技術集成配套,在輕中度鹽堿地上,集成優化并示范應用灌溉壓堿、挖溝排鹽、抽咸補淡、覆膜穴播、農牧輪作、農機具配套等技術模式。在中重度鹽堿地上,研究集成設施栽培、暗管排鹽、客土置換、營養基質栽培等技術模式。同時,鼓勵各縣區結合當地實際,堅持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糧草輪作、農牧結合,推進成熟的試點作物品種、集成技術、耕作方式的轉化,打造特色明顯、生產效益高的試點。
張家口市全力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建設,支持試點建設主體做大做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化水平,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開展多渠道招商,積極引進鹽堿地特色農產品產業鏈關鍵節點項目,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以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為基礎,該市還將深入研究鹽堿地特色農產品的品質構成、營養成分、特殊作用,加大品牌培樹力度,著力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位一體”品牌體系,培育一批鹽堿地農特產,把鹽堿地資源劣勢加快轉化為高品質農作物產業優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