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60】
光明日報記者 韓寒
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哪里尋找?“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的國家版本館里,能覓到答案。
去年夏天,中國國家版本館,宣告落成。中央總館文瀚閣俯瞰京華,九州精華薈萃;西安分館文濟閣南倚秦嶺,漢唐氣象天成;杭州分館文潤閣毗鄰良渚,大宋風華盡顯;廣州分館文沁閣臂挽流溪,嶺南神韻昭昭……
一個雨后初霽的日子,記者和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藏書家韋力先生相約,沿北京中軸線一路向北,去燕山腳下的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一睹其盛。
“典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基因庫’?!渡袝份d:‘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墟出土的大量刻辭甲骨存放有序,說明那時的中國人便有了典籍存藏的意識,至少有3000年歷史。那以后,周守藏室、秦石室、漢天祿閣、唐弘文館、宋崇文院、明文淵閣、清四庫七閣……皇家專藏機構綿亙不絕?!币宦飞?,韋力向記者講起藏書文化的源遠流長。
中國私人藏書大約從春秋戰國開始盛行,《莊子》便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的記載。唐宋時期,雕版印刷普及令民間藏書大增,及至明清,出現了寧波天一閣,常熟汲古閣、脈望館等一大批頗具名望的私家藏書樓。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閣?光明日報記者?郭冠東攝/光明圖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