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曾經一度中止IPO的阿特斯登陸科創板,成為繼晶澳、天合光能和晶科之后又一家光伏龍頭回歸A股,也使得全球組件出貨量前五廠商全部實現在A股上市。
公司上市后股價也表現搶眼,公司股價IPO首日漲幅17.56%,之后實現五連漲,目前公司股價較發行價漲幅達到69.46%,較IPO首日股價漲幅44.14%,為A股6月以來上市新股股價較IPO首日股價漲幅最大個股。
資料來源:wind,產業研究部
(相關資料圖)
此前,公司發布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3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16.88億元-20.74億元,同比增長270%-355%,顯示盈利能力有明顯提高,對于公司業務以及與行業內其他公司相比競爭力如何,本文來分析一下。
一體化程度低,產品調整進度緩慢公司前身為阿特斯有限,由控股股東加拿大CSIQ 于2009年出資設立,業務包括光伏組件以及海外電站開發與運營,2019年起公司陸續剝離海外電站業務,到2021年末不再從事電站相關業務。
目前公司主營光伏組件以及光伏應用解決方案業務,2022年公司光伏組件業務收入占總營收81.9%。
作為光伏組件企業,一體化布局已成為行業主流趨勢,截止2022年末,公司硅棒、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為20.4GW、20.0GW、19.8GW、和32.2GW。
一方面,與行業內主要競爭對手晶澳、晶科、天合光能和隆基相比,公司電池片以及組件產能落后差距較大,2022年底晶澳組件產能為50GW,預計到2023年組件產能將達到80GW,晶科、天合光能和隆基組件產能分別為70GW、65GW和80GW。
另一方面,公司一體化程度較低,2022年底公司硅片和電池產能約占組件產能的62%,同期晶澳硅片和電池產能約為組件產能的80%;晶科硅片和電池產能分別占組件產能的92.8%和78.5%;隆基硅片和電池產能分別為133GW和50GW,同時公司西咸新區100GW單晶硅片和50GW單晶電池項目也已開工建設。
隨著單晶拉晶技術以及切片技術成熟,單晶硅片成本已大幅下降,同時由于單晶組件功率高于多晶組件功率,目前行業已由多晶組件轉向單晶組件。
晶澳、晶科、天合光能和隆基主流產品均為單晶組件,2021年單晶單晶組件收入占比均已超過99.5%,而公司2022年末單晶組件收入占比才由2021年的74.65%提高至97.83%,產品調整速度較為緩慢,單晶產品規模效應優勢未能充分發揮。
此外,大尺寸硅片由于可降低生產過程中邊際成本,同時降低組件生產過程中單瓦輔材使用量,提高組件功率,因此大尺寸是組件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InfoLink數據,2022年行業前十大組件廠商出貨量中182mm和210mm尺寸組件占比達到81%,公司2022年182mm和210mm組件產品銷售占比由2021年約19%提高至約72%,但距行業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關于文章完整內容分析,可升級為PRO用戶閱讀全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