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8月13日至27日,中國國家話劇院“尼好,戲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在曲阜尼山圣境和濟寧大劇院陸續開展劇目展演等系列活動。活動期間,11位青年戲劇導演將以“新經典、新田野、新城市”為主題,攜10部全新原創劇目以當代眼光重新詮釋經典。
“孔子與陽貨,少年時在泮宮讀書相識,因不同的人生選擇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孔子之于陽貨,如一面耀眼的鏡子,在禮樂崩壞的時代,兩人以自己的方式對抗著時代,承受著外人難以理解的孤獨,雖從未共過事,但彼此間的較量如暗流涌動,少年時的朋友最終漸行漸遠”。[gf]2003[/gf]這是《子與陽貨》的劇情。作為十部優秀青年導演原創劇目之一,將于8月17—18日與大家見面。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目編劇、導演張肖是中央戲劇學院2011級導演系本科、2021級導演系研究生,也是一位地道的曲阜人。“當知道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要在曲阜舉辦的時候,超級興奮激動,馬上跟父母和愛人分享了這個消息。從小學的校訓到初中食堂的桌標,再到高中每年孔子文化節參與的朗誦,還有高中校歌,前十八年都是在我的家鄉,伴隨著孔子故里的文化標簽度過的。”對于這次參與在自己家鄉舉辦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他感觸頗多:“曲阜的小伙伴們,我來啦!帶戲來啦!”
談及《子與陽貨》的創作思路,張肖說:“孔子作為兩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主張傳承周禮,天下大同,這樣的思想一直到今天人們都能從中汲取營養。所以我就想深刻發掘一下,孔子是如何產生這樣的主張的,在他的青年時期是一種什么樣的思想狀態。而與孔子少年相識的陽貨,正可以通過一個側面讓我們走進孔子。所以我們選擇用這樣一種方式,排演這部《子與陽貨》。”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肖表示,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希望以戲劇形式全新呈現孔子形象,讓更多年輕的觀眾走近孔子。作為一名曲阜籍導演,張肖也很期待這次帶著作品與家鄉人民見面,“希望盡我的微薄之力把戲劇藝術推向曲阜,讓家鄉人民感受到戲劇的樂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