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重慶市大足區正式開幕,來自國內外的百余名文物保護專家學者齊聚大足,共同聚焦“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護”。
本次論壇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政府承辦。
本次論壇吸引了來自德國、加拿大、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的世界石窟寺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國內文物行政部門、文物科研機構、石窟寺管理機構等相關單位的負責人參加。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國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體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畫、書法等藝術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價值理念、文化精神。如何走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是眾多文物保護專家一直在探索、前行的目標。
開幕式當日,與會嘉賓實地考察了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保護利用新成果,觀看《天下大足》寬銀幕電影和《大足石刻》8K球幕影片,走進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護項目現場。
作為9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后一座豐碑,重慶大足石刻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多達75處,造像5萬余尊。
近年來,大足石刻保護研究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建成了石質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大足石刻文物醫院、數字展示中心等一批保護平臺,推出了《大足石刻全集》考古報告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完成了以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為代表的一批石質文物保護示范項目,為石窟寺保護研究利用作出了有益探索、貢獻了大足力量。
“本次論壇既是一場跨越國界、融通古今的學術盛會,更是一場交流互鑒、守正創新的文化盛宴,必將進一步促進世界石窟寺保護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石窟寺保護邁上新的臺階。”重慶市大足區委書記陳一清說,大足將以此次論壇為新的契機和動力,進一步提升大足石刻保護水平,全面加強對外交流合作,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
開幕式上,大足石刻研究院與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考古與博物館局簽署了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諒解備忘錄。
上游新聞記者 馮銳
編輯:周芝逸
責編:秦雨
審核:宋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