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反腐進行時,藥企的銷售費用成為審查重點
《中國科技投資》龍敏
近期,隨著7月28日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部署會議的召開,醫藥反腐力度不斷加大。而醫藥公司的銷售費用因與商業賄賂風險的相關度較高,成為監管審查的重點。
(資料圖片)
iF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共有491家醫藥生物類公司,其中2022年有39家醫藥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50%,有6家銷售費用占比甚至超過80%。同時,從仿制藥領域看,2022年銷售費用排名前五位的醫藥企業銷售支出均在60億元以上。
除此之外,受醫藥反腐影響,近期醫藥企業IPO亦受到沖擊。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已有13家醫藥企業終止上市,其中創業板6家、主板2家以及科創板5家。而IPO企業在被問詢的過程中,大都重點提及了銷售費用的問題。
5家仿制藥企銷售費用超60億
早在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13部門印發的《2023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的通知》表示,要健全完善行風治理體系,整治醫藥領域突出腐敗問題,“重點是各級各類行業組織或學(協)會在工作或推進業務主管部門委托事項過程中的不正之風問題,尤其是以‘捐贈’、學術活動、舉辦或參加會議等名義變相攤派,為非法輸送利益提供平臺,違規接受捐贈資助等問題”。
7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再次會同教育部等10部門聯合召開視頻會議,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7月28日,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召開,提到深入開展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的系統治理。
對于外界來說,醫藥企業哪些財務指標值得關注?據深圳交易所報告指出,在財務指標中,銷售費用、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宣傳推廣費用占銷售費用比重與商業賄賂風險的相關度較高。
iFind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共有491家醫藥生物類公司,其中2022年有39家醫藥企業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50%,有6家銷售費用占比甚至超過80%。同時,從仿制藥領域看,2022年銷售費用排名前五位的醫藥企業分別為上海醫藥(601607.SH)、復星醫藥(600196.SH)、步長制藥(603858.SH)、恒瑞醫藥(600276.SH)、華東醫藥(000963.SZ),銷售費用均在60億元以上。
其中,上海醫藥以142.79億元的銷售費用居A股生物醫藥公司首位,也是行業內唯一一家年度銷售費用超百億的公司。具體來看,在上海醫藥銷售費用中,占比最高的是市場推廣及廣告成本,2022年這一費用達到53.48億元,占到了銷售費用的58.38%。此外,財報顯示,2020-2022年,上海醫藥銷售費用呈逐年上升趨勢。
而復星醫藥2022年91.71億元的銷售費用中,市場費用和人力成本居于前二。其中市場費用54.32億元,在銷售費用中占比59.22%;人力成本費用29.06億元,占比31.68%。復星醫藥在財報中表示,近年來為了配合創新產品的上市及國際化進程,在醫學事務、市場準入、醫學戰略聯盟、品牌推廣等方面構建了全方位的支持體系。
與此同時,步長制藥2022年銷售費用共計為74.84億元,在營業收入中占比50.06%,而這相當于步長制藥平均每天要花費約2000萬元用于銷售。步長制藥亦在財報中披露,公司營銷中心負責統一管理銷售業務,包括經銷商的選擇與管理、銷售合同的簽訂、銷售政策的制定、統籌安排專業化學術推廣營銷活動等。公司通過事業部派駐專業學術推廣隊伍、與經銷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了覆蓋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中除港澳臺之外所有地區的營銷網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步長制藥2022年研發費用為2.84億元,平均每天花費僅78萬元。
此外,2022年,恒瑞醫藥、華東醫藥的銷售費用、銷售人員亦遠高于同期其他支出費用和其他類別的工作人員。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向《中國科技投資》記者表示:“由于特別的醫藥流通體制,形成了部分藥品權力尋租空間,無論產品是否具有研發創新或專利優勢,都無法擺脫權力尋租的影響,所以藥企在銷售中的資源投入就不可避免。此次反腐行動是打破原有存在弊端的模式體系,清理此前阻塞藥品流通的障礙,所以長期來看有利于國內醫藥領域發展。”
多家IPO企業撤單
在醫藥反腐持續高壓下,醫藥企業的IPO之路亦面臨沖擊。
公開資料顯示,近期,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上交所”)圍繞“醫療企業開展銷售推廣活動”向中介機構提出四大關注要點,要求中介機構對不同模式下銷售推廣活動開展的合法合規性、費用支出真實性、內控有效性、關聯關系以及交易公允性等進行核查。
上交所項目動態顯示,最新一家撤回IPO的醫藥企業為上海榮盛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榮盛生物”)。此前,榮盛生物已歷經兩輪問詢。然而在問詢中,上市委對其推廣服務費用、銷售情況均提出了質疑,要求榮盛生物說明推廣服務費用的結算規則,與推廣服務業績、相關客戶回款是否直接掛鉤;各年度營銷推廣服務和銷售業績不直接相關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發行人確定各年度前五大重點營銷地區的原因及合理性等問題。
同時,深交所最新一家撤回首發申請的企業為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捷迅”)。從深交所的兩輪問詢看,均涉及到力捷迅推廣服務費及推廣活動,同時深交所要求公司說明不同類型推廣服務的定價依據;報告期會議服務、調研服務、信息采集、拜訪推介費歸集的具體內容等問題。
除此之外,滬市主板IPO企業陜西漢王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申報企業廈門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醫藥企業亦先后撤單。而上述企業在被問詢的過程中,大都重點提及了銷售費用的問題。
據統計,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共有13家醫藥制造企業終止上市,其中創業板6家、主板2家以及科創板5家。
“未來排除相關因素的干擾后,生物醫藥企業可以更加聚焦核心競爭力的建設,突出研發創新優勢,對IPO和投資者都具有積極效果。”沈萌分析道。
“在此背景下,對那些真正具有創新技術含量和創新能力的生物醫藥企業而言,IPO自然是有利的,而對于那些依靠傳統營銷渠道與推廣方式獲取業績的醫藥企業而言,短期內可能會是個不利因素。”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說道。
信達證券(601059.SH)在最新一期的醫藥生物行業周報中表示,預判預判醫療反腐后,中長期有望推動醫藥產業發生以下變化,包括推動醫生收入及薪酬考核變化,醫生多點執業有望實質性落地,給民營醫療機構招聘人才帶來契機;治療性藥品有望獲得更好認同,輔助用藥等療效不明確的利益品種有望逐步出清;行業市場進一步集中,規模性大的品牌藥品和器械企業有望獲益,新產品偽創新產品進院困難,已經進院的產品有望受益,倒逼企業對價值不高的新藥不再發力,發力有突破性療法確實有效的產品等。
記者就銷售費用相關問題致函上海醫藥、復星醫藥、步長制藥、恒瑞醫藥、華東醫藥,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