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杭州的靈魂。
(相關資料圖)
奔騰如龍的錢塘江給了杭州父親般的澎湃血脈,隔江相望千年的西湖和湘湖猶如“龍之雙目”給了這片鄉土母親般的滋養,可謂同根同源。
6月28日,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西湖風景名勝區和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西湖和湘湖締結為“姊妹湖”,唱響了新時代“西湘記”序曲。
周少偉 攝
這是結對認親,更是對標學習。湘湖向西湖取經的第一站,就特意鎖定了“水”。杭州虎玉路15號西湖水域管理處玉皇預處理廠,每天引入40萬立方米錢塘江原水,經凈化后引入西湖;31.7萬平方米“水下森林”則成為西湖生物的“水下樂園”......接下來,持續的水生態治理“西湖經驗”也將在湘湖復制。
與之呼應的是,“牽手”的最后環節,是“雙湖合流”。這是“血脈”的融會貫通,杭州“西湘記”將在山水兩相宜中,共同繪就杭州最美“西湘盛景”。
周少偉 攝
正如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王敏所說,西湖攜手湘湖,既是人文地理上的古今輝映,也是牢記囑托的感恩奮進。邁入“錢塘江時代”,世界需要一個更加開放、多元、廣闊的杭州,錢塘江南北以湖為媒攜手共進,正當其時、勢在必行。締結“姊妹湖”,雙方將奏響新時代“西湘記”最強音、擦亮“人間天堂·最憶杭州”金名片。
還湖于民
事實上,萌芽于20年前的“西湘記”就緣起于錢江兩岸對一湖秀水的鄉情。
在移步換景的西湖,人們期盼與“母親”更深一度的擁抱。滿目磚瓦廠的視野里,蕭山人對“書上的母親湖”從來都有“圓夢湘湖”的萬眾期待。
鄉情的共同本底,有了“民呼我為”的集體行動。2003年前后,西湖和湘湖不約而同開啟“還湖于民”的世紀征程。
西湖綜保工程從生態保護、環境美化、文脈延續、景觀修復、水質治理、建筑整治等方面,對西湖的“東南西北中”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和整治。經過十年努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間格局得以保護,“一湖兩塔三島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間,環湖公園景點和博物館全部免費開放,真正實現“還湖于民”,開創了全國旅游景區先河,西湖也成為目前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世界文化景觀遺產。
湘湖保護和開發工程同樣歷時十余年,蕭山舉全區之力,投入300億元,從一期到三期,一路向西,不斷向錢塘江靠攏,最終形成“攬江擁湖”的地理新格局,也實現了從復湖、建湖到成湖的破繭成蝶,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世界旅游聯盟總部、中國美術學院湘湖校區、浙江省油畫院等重大文化地標相繼落子、啟用。
這是錢江兩岸對“還湖于民”同一個執政理念的不同敘事,而杭州也給其冠以“西湘記”的傳奇美譽。
但不得不面對的是,西湖湘湖雖以“姊妹”相稱,但同西湖相比,湘湖的底蘊挖掘還不夠深厚、品質還不夠優越、功能還不夠齊全、知名度還不夠響亮,景區管理的機制和經驗更是不如西湖精細完善。要真正唱響“西湘記”,必須締結一段“共融共生共享”的情緣。
在王敏看來,西湖湘湖締結“姊妹湖”,更是湘湖20年后有望臺階式躍升的一股強勁東風,要學習借鑒西湖的文化張力、開放包容和管理經驗,在“取長補短”“各展所長”“情誼綿長”中攜手唱好新時代“西湘記”。
據悉,雙方將在品牌共建、智庫共享、文化共興、旅游共榮、賽事共辦、文創共拓、商業共育、資源共融等方面建立八大合作機制,更高層次實現優勢互補、要素互通。
對此,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主任孫國方回應道,“西湘記”的未來令人期待!期待雙方在生態治理上協同共進,用秀水碧波打造杭州親水宜居品牌;期待在文化傳承上攜手共興,用人文勝景打造出新時代下具有獨特韻味的杭州城市名片;期待在管理上合作共鑒,互相對標,用更高標準加速“兩湖”深度變革,推動杭州文旅事業革新發展;期待在產業上碰撞共贏,用文旅經濟、總部經濟、數字經濟激活“兩湖”新引擎,唱好新時代“西湘記”。
接下來,湘湖也將堅定不移推進“還湖于民”的時代使命,追求從破圈到出圈的創新,依托數字賦能,建設景區AR實景指揮平臺;點亮夜間經濟,實施景區夜景亮化工程,持續豐富夜游、夜購、夜食、夜娛、夜秀等多種生活業態;招引一批對湘湖文旅產業發展具有支撐、牽引作用的項目,打造現象級、品牌化的文旅產品。
創造的“西湘記”
二十年久久為功、二十年接續奮斗。那么,新時代的“西湘記”又該如何唱響?從西湖來到湘湖的中國美術學院可以現身說法。
前不久,湘湖首次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展區之一,一場主題為“大腦花園”的展覽在世界旅游聯盟總部開展,線下參觀人數達7.8萬人,一度成為湘湖“頂流”。這是“國美”與湘湖的約定,是“國美”視角下的“西湘記”,一個創造的“西湘記”。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說:“西湖之所以是名勝,除了自然稟賦,最重要的是人文點化,它是歷代文人藝術家們集體建構的山水文化現場。湘湖自然條件很好,我們要與蕭山一起,共同建設湘湖全域藝術人文景觀,把湘湖打造成為人文薈萃、詩情畫意的新江南勝景。”
是的,杭州是一座見證了中華文化熠熠生輝高光時段的城市,那些文化發展中極為重要的節點都在杭州留下了印跡,包括西湖文化、跨湖橋文化、良渚文化、大運河文化和宋韻文化。當下,杭州正在打造“中華文化現代文明城市范例”,一個“創造的西湘記”勢必是杭州之“幸”。
對此,蕭山鄉賢黃亞洲很是贊同。他談到,唱響“西湘記”是蕭山的戰略眼光。接下來,蕭山要做的,是精準找到湘湖文化的內涵和個性,真正成為杭州打造“中華文化現代文明城市范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湖和湘湖的差別,在于‘文化湖’的深淺。西湖故事多得幾乎要溢出來,光一座斷橋,就有說不完的小說、話本、唱腔與影視。湘湖趕西湖,要在‘文化湖’上下功夫。”
他特別點到兩個“世界”。其一,一舟一世界。被譽為“中華第一舟”的跨湖橋獨木舟,不僅僅是舟,更代表了一種開拓、進取、勇敢、拼搏的精神,從湘湖出發,闖蕩世界,這是湘湖的“獨木舟精神”。
其二,一人一世界。這“人”就是賀知章。他是中國的“頂級鄉愁”,85歲回到老家,“鄉音無改鬢毛衰、笑問客從何處來”童叟皆知。黃亞洲也建議,可否在湘湖擇地建立“賀知章詩園”,甚至“賀知章詩歌城”,建立中國詩歌博物館,設立“中國鄉愁詩歌節”,逐步將湘湖打造成文化意義上的“中國詩湖”。
顯然,這些都是湘湖的“個性”,也將是“西湘記”的未來創造。
的確,每個人對“西湘記”IP的想象不盡相同。而“兩湖”夠大,足夠容下人們對“創造的西湘記”的所有期盼和想象。正如杭州文旅局局長樓倻捷所憧憬的,以締結合作為契機,通過不斷整合文旅資源、深化合作領域、激蕩創新思維,來顯著提升“兩湖”的文化影響力、文化旅游吸引力和文旅產業競爭力,在新時代下創造出一幅“美美與共”的文旅圖景。
與世界對話
當然,文化文旅的價值在未來,更影響著一個區域的未來走向。
20年后看湘湖綜保,它重塑的不僅是自然山水,更是杭州的格局。
湘湖國家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文波談到,經過20年保護與開發,湘湖除了是杭州一個重要的“文化地理”,其經濟屬性正得到進一步突現,特別是世界旅游聯盟總部、中國美術學院湘湖校區、浙江省油畫院、院士島等眾多資源在這里集聚,“中國視谷”建設在這里起筆,湘湖在一眾“頂流”的支撐下,“文旅+”“創新+”雙輪驅動,賦予了湘湖未來的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無限可能。
這種“無限可能”又聚焦在“眼睛的視覺”里。前不久,“中國視谷”Logo正式發布,它就以眼睛、視覺為靈感,體現出這一“國家經濟地理新地標”放眼全球、全域聯動的獨特定位。正如設計師說,我們希望讓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視谷”激蕩的內生力量和發展動能,以“視谷之光”點亮杭州、閃耀世界。
(照片除署名外,由想收區委宣傳部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