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德華·懷特,翻譯/觀察者網 郭涵】
去年年底,多名來自中國科技、貿易與國防機構的政府官員被召集到北京,參加一系列秘密會議,目的只有一個:回應美國全面限制向中國企業出售電腦芯片的舉措。
今年7月,北京宣布了回應措施: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這些金屬用于生產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產品,包括電動汽車、芯片與部分軍用武器系統。
(相關資料圖)
一位直接參與前述會議的中方官員表示:“我們還有許多選項,這不是最極限的措施……這只是一個威懾。”
對外部世界而言,這是來自北京的一套“組合拳”。首先,這顯示中國已主導數十種被美國列為“對經濟與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礦產的供應鏈。同時也表明,中國已準備好隨時利用其優勢,作為地緣政治的籌碼。
日媒統計,中國占全球鎵生產量(左)與鍺儲量(右)之比 圖自:NHK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的中國問題專家馬修·芬納爾(Matthew Funaiole)形容,此舉相當于“鳴槍示警”,令華盛頓的一些人措手不及。他說:“除了技術和國防工業圈子外,許多人并不知道它(鎵)是一種重要礦產。”
這起事件凸顯了一個令西方尷尬的事實:迄今為止,中國是許多清潔技術核心領域成本最低、規模最大的供應國。鎵與鍺只是一系列對能源轉型至關重要且中國占據主導地位的產品之一。
中國產出了世界上約90%的稀土元素,8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板全工序制造,60%的風力渦輪機和電動車電池。至于某些電動車電池使用的材料和更小眾的產品,中國幾乎占據全部的市場份額。
中國在清潔技術供應鏈中的壟斷地位與沙特阿拉伯在原油市場中的影響力不相上下。正如石油化工生產為海灣國家提供了不可動搖的戰略緩沖區,中國在清潔能源產業的主導地位加劇了日益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并有可能使應對全球變暖的斗爭更加復雜化。
這件事關系重大。
中國的清潔技術公司一波接一波地崛起,對傳統汽車與能源巨頭等西方僅剩的制造業構成巨大挑戰。但在與西方的“技術冷戰”不斷惡化的背景下,這些能力將成為中國的籌碼。
中美在鋰產量(左)與鋰電池生產(右)的國內自給率對比 圖自:《金融時報》
位于韓國首爾的咨詢公司New Electric Partners合伙人羅斯·格雷戈里(Ross Gregory)說:“人們開始意識到控制供應鏈的重要性,否則就會產生系統性風險,因為中國能夠輕松地切斷供應。”
西方國家政府正拼命追趕中國在關鍵礦產和可再生能源產業供應鏈中全球領先的地位。美國總統喬·拜登與歐洲領導人已開始投入數千億美元的納稅人資金,用于產業補貼。
然而,西方國家需要多久才能擺脫中國對大部分清潔技術供應鏈的控制,甚至究竟能否實現這一目標,分析家們的看法不盡相同。
大多數人同意,如果歐洲無法維持與北京的和睦關系,就不可能實現其雄心勃勃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即使是美國——在試圖與中國“脫鉤”方面擁有更雄厚的財力與政治支持——要想創建一個排除中國的清潔技術供應鏈,也將面臨艱巨的考驗。
伯恩斯坦咨詢公司能源研究部門負責人、位于香港的分析師尼爾·貝弗里奇(Neil Beveridge)表示:“為了從頭建立這些產業且具備足夠的競爭力,美國需要拿出準備好打一場戰爭的姿態。可現實情況是,中國仍然是世界工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