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山人防公園航拍。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經典名言充分闡釋了和平時代國防動員和人民防空建設的重要性。
(資料圖)
如何把防空防災知識深入普及到群眾中,提升民眾防空防災技能?近年來,衡陽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市人防辦)把握時代的脈搏,勇于創新,在全國首創人防疏散基地“九合一”模式,創造性地建設了衡陽人防平戰結合綜合基地,將人防宣傳教育從室內推向室外、由封閉走向開放,探索出了融合式建設、開放式宣傳的“衡陽經驗”。
衡陽人防平戰結合綜合基地占地面積311.8畝,是市人防辦依托人防疏散基地建成的全國首個“平戰結合”人防主題公園和全國首個防空防災科普教育基地,被國家人防辦、省人防辦分別列為國家、省人防教育訓練(衡陽)基地。
與人們印象中的“一片場地、幾間展館”不同,該基地由“一園一館一校”三大板塊構成,每一板塊與其他板塊既相輔相成又自成體系。該基地突出國防、安全、愛國主義三個教育主題,分兩期先后建成了虎形山人防公園、防空防災科普教育館、國防教育培訓學校。
虎形山人防公園依托人防疏散基地建設而成,與市民休閑公園融合,功能互補。公園利用原有草地、樹林、山地等,打造多樣的自然景觀和傳統的園林式美感,同時,根據山形走勢設置宣傳教育、疏散掩蔽等多個功能區。
初秋時節,虎形山人防公園內風景獨好,陽光灑滿郁郁蔥蔥的山坡,清溢湖波光粼粼,虎踞橋橫跨其中,象征著人防事業固若金湯。“百部兵書道”上,鐫刻著一系列涉及兵法的經典名句,蒼勁瀟灑,展示了人類深邃的防御思想。百年空襲災難警示墻、百將愛國詩林、百名衡陽軍事人物風云錄等教育內容,成為市民經常談論的熱門話題。
“從路、橋、游道、湖、廣場、景點命名,到休閑項目和標識標牌,以及保安保潔、管理人員著裝,都融入人防元素,體現人防特色。”市人防平戰結合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鄒翔霞介紹。
位于虎形山腳下的衡陽市防空防災科普教育館,分為展覽功能區、培訓功能區、防護知識普及區、體驗演練功能區、學教測評區5個功能區,于2018年4月開始免費對外開放。
大廳赫然入目的殲-10戰斗機模型,一下就引起了參觀者濃厚的興趣,讓大家心潮澎湃。在海空一體戰內,水下藍鯨潛行,海面戰艦馳騁,天上銀鷹翱翔,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配合下,展示了我國強大的國防實力。在體驗演練功能區,人們還能親身體驗防空洞隱蔽、火災逃生、地震防護、醫療包扎、心肺復蘇等演練,增加防空防災實踐知識和技能。“今天收獲滿滿,館內很豐富很震撼,同時還掌握了空襲、地震時的逃生技能。”市民劉女士表示。
國防教育培訓學校開設了國防教育、防空防災實戰化體驗、軍事化訓練、國學講座和少年自理能力養成等五個主題班,面向全市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防知識教育、(下轉第三版②)(上接第一版②)軍事拓展訓練及素質教育培養。學校通過設置自救互救技能培訓、自理能力養成等主題,探索深化素質教育的方法路子。
“我們始終把提升民眾防空防災知識技能作為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以衡陽人防平戰結合綜合基地為載體,通過線上云參觀和線下互動體驗相結合,加強防空防災科普教育,為建設強大鞏固的現代國防動員體系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市國動辦(市人防辦)綜合協調與宣傳教育科科長馬浩銘介紹。
2018年5月,基地“三大板塊”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置身其間,參觀者無不為厚重的防空歷史、豐富的國防元素、多樣的展示形式所吸引和感染。今年,虎形山人防公園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發布VR全景“云參觀”系統,運用720°全景技術、多元交融互動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個性化、交互性、沉浸式線上參觀平臺,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
如今,這種“一個項目多種功能,多個項目合并建設”的融合式建設模式和“寓教于樂、寓學于游、寓知于閑”的開放式、體驗式宣傳教育模式被國家人防辦在全國廣泛推廣。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各級人防、規劃及住建等部門先后前來參觀學習達700余批次,全市機關干部、學校師生、企業員工、社區居民利用黨建、工青婦活動和節假日到基地接受教育達800余批次、100余萬人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