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面寫有“跨越山河關心關愛下一代,大愛無疆架起樂理連心橋”字樣的錦旗,從四川省阿壩州理縣出發,跨越千里送到了樂清石進才老人家中。
今年87歲的石進才,28年來資助了445名學生,還帶動全家人一起參與,他被大家稱為“希望老人”。資助每個學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暖心故事,昨天,記者走進了這位老人的家,聽他講述他的愛心助學故事。
一篇新聞報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讓他開啟愛心助學之路
記者一走進石進才的家門,迎面看到的是滿墻的榮譽證書和照片。
石進才是中國農業銀行樂清市支行的一名退休干部。1995年,臨近退休的他在一張《金融時報》上看到一則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一位烈士的遺孤燕子(化名)生活困難的新聞報道。
“那位烈士也是一位銀行工作人員,是在勇斗歹徒、保護國家財產的過程中犧牲的,我看了非常感動,就想著一定要幫幫這孩子。”石進才告訴記者,那是他第一次以“希望”這個名字寄出了首筆捐助款。這之后,從燕子讀小學開始到大學畢業,他每年都寄去捐助款,累計15000多元。
說話間,石進才從客廳沙發背后的柜子里拿出一塊紀念牌,興奮地說:“這就是燕子給我的禮物。”2002年,燕子為了感謝他,特地找人制作了一塊紀念牌。然而如何將這塊紀念牌送到這位署名是“希望”的好心人手中,卻是費了一番周折。因為紀念牌做好了,燕子卻不知道往哪里寄,最后只能寄到匯款單上樂清這邊的銀行地址,結果是“查無此人”,被打了回票。
這之后,還在為自己無法把心意送到“希望”手中而難過的燕子,意外收到了石進才的來信。這才知道,他突發腦梗阻,擔心自己無法完成“資助她到大學畢業”的承諾,特別來信告訴她,自己的子女會將愛心繼續。所幸的是,“希望”最終康復出院,燕子懸著的心不僅放下了,這塊紀念牌也送到了“希望”的手中。
和全家人一起
28年資助445名困難學生
為烈士遺孤燕子助學,是石進才愛心助學這項公益事業的開始。這之后,一聽到有困難學生需要幫助,他都會義不容辭伸出援手,每一次他都會落款“希望”。“一般都是幫助他們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我們也是普通工薪家庭,量力而為。我覺得愛心不計較大小,講究的是有‘心’。”石進才說。
如今,石進才和妻子施仁芬仍住在樂清市區的一個老小區,房子不大,裝修也很普通。他們平時都很節儉,連新衣服都很少買。石進才說,妻子施仁芬是他公益事業的“好搭檔”,“其實,她在1994年就開始結對助學了,我比她還要晚一些。”
施仁芬對于丈夫以“希望”名義捐資助學這件事非常支持,在她的提議下,他們的三個子女也都參與其中,如今每人都結對了幾十名學生。不僅如此,子女的孩子們也都跟著參加了。在石進才家中,記者看到了一沓厚厚的材料,是他和家人28年來捐助過的困難學生的資料,這些都是他的“寶貝”。“從1995年到現在,我們一共資助了445名學生,大部分是小學生,大學生有27名。”石進才說,他小時候家境貧寒,讀不起書,是在親戚的幫助下才讀完了小學。工作后,他越來越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讀書、讀好書。
除了捐資助學外,石進才還來到樂清、文成的山區慰問老人,為他們贈送棉被、棉衣,還帶著家人一起到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獻愛心。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他和家人一起捐資近2萬元。
愿做“領頭羊”
希望更多人參與愛心助學
“一個人的力量,乃至一個家庭的力量,都是微薄的。我愿做‘領頭羊’,希望能有更多的愛心人士來參與愛心助學。”石進才告訴記者,2004年至今,他牽頭同樂清團市委、樂清市關工委等單位與社會熱心人士組織了數十次大型“愛心助學”活動,資助了2800多名學生,其中有500多名是大學生。
2020年,樂清還在幫扶結對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身為樂清市關工委“五老”護苗志愿隊隊長的石進才,牽頭成立樂清市關心下一代“知識扶貧”基金,基金掛靠在樂清市慈善總會,向社會籌集資金,長期結對幫扶壤塘縣當地考取本科的應屆困難大學生,計劃用十年時間幫助當地培養家庭困難的(一段)大學生50名,從大一開始資助直至畢業。
2021年,樂清市調整為結對阿壩州理縣,“知識扶貧”項目在繼續向壤塘縣大學生提供幫扶資助的前提下,在理縣也開展大學生幫扶活動。“目前,我們在壤塘縣資助了8名大學生,在理縣資助了9名大學生,今年我們預計將資助16名。”石進才說。
三年來,在樂清市關工委的支持下,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援助下,石進才帶領“知識扶貧”項目持續“輸出”,給壤塘縣、理縣兩地的4個貧困村贈送各種愛心冬裝與新蚊帳820件,贈送給17名結對學生與家庭成員各種服裝669件,“六一”兒童節期間向兩縣17所幼兒園與小學,贈送新童裝1510件,文具用品與玩具等402件(套)等。
原標題:千里寄錦旗,背后是個溫暖的故事
溫州“希望老人”資助445名困難學子“圓夢”
記者陳培培文/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