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寶雞市農業宣傳信息培訓中心舉辦的培訓班上,高級職業農民楊寶林(左二)向學員講解葡萄種植管理技術。 譚軍勇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個時間要進行花椒拉枝,增加透風、透光度,讓花椒能更好地上色,顏色越紅、品質越高,也更值錢。”在今年花椒采摘期,陜西省寶雞市鳳縣梅花瓣鳳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中級職業農民朱寶平仔細向村民傳授管理技巧和致富“良方”。朱寶平長期鉆研花椒種植技術,三言兩語就能將專業性很強的知識講清楚,很受當地農民信賴。
在寶雞,像朱寶平這樣具備專業技能的高素質農民數見不鮮。農民的“看家本領”日益增多,“錢袋子”日益豐滿,得益于寶雞市多年來形成的“1+X·天地人”、四級聯動“126”等培訓模式。當前,越來越多的高素質農民帶著技能和本領,懷著情懷和熱愛,在廣袤的陜北農村耕耘收獲。
“輔導+參與”提高農業技術
“想要技術好,就上農廣校!”這不是一句廣告詞,而是寶雞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歷屆學員的真情實感。在這里,學員們可以沉浸式學習專業系統的新知識、前沿先進的新理念、致富增收的新點子。
在農廣校的課堂上,老師們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引導學員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讓每一位學員在培訓過程中都處于“頭腦風暴”狀態,全身心投入課堂。“我以往接觸的培訓只是老師坐在講臺上對著PPT講,臺下學員的參與度并不高,很難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但是這一次我真正參與到了培訓中,學到了真本事。”受益于培訓班的“畢業生”王涵表示。
而在課堂外,寶雞市農廣校為學員開設了實訓實踐課,組織學員外出參觀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農民合作社及龍頭企業并完成“作業”,實現“面對面授課”“手把手教學”。學員李向陽說:“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可以直接在田間地頭請教專家,能得到非常細致的指導。”通過實訓課程,學員們把老師傳授的理論知識真正地轉化成了實用的農業技能,做到學以致用、以學促用。
學員們的“好評”背后,依托的是寶雞市特有的“1+X·天地人”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著重通過“輔導+參與”的過程讓農民增長才干,提高農業技術。
據了解,該模式中的“1”是指全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學體系;“X”是指全市農業大專院校、農業研究與農技推廣機構、農業專家大院、農業科技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主體,以此構建強大的教學資源支撐。“我們同時還強調‘天時地利人和’,注重培養學員堅定的政治信念,對認定的職業農民開展繼續教育和跟蹤服務,保證學員離校不離訓,完成‘培訓、指導、認定、幫扶’四大培育環節。”寶雞市農廣校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職業農民培育“1+X·天地人”模式的指導下,寶雞市培養出了一大批“政治信念堅定、綜合素質優良、專業技能精湛”的職業農民,優化了多個農業產業,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致富,取得了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多重效益,為寶雞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本土培育+引鳳還巢”擴大人才隊伍
近年來,寶雞市鳳翔區突出“培養本土人才、大力引鳳還巢”兩大重點,探索形成四級聯動“126”鄉村人才培育模式,是陜西省唯一入選全國12個高素質農民培育優秀案例的鄉村人才培育模式。該模式已在寶雞全市推廣,截至目前累計培育鄉村人才45萬名。
在培養本土人才方面,寶雞市以“1”為抓手,構建了以區農業宣傳信息培訓中心為主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業科技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互為補充的“五位一體”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各主體在培訓中共享資源、協同推進,共同拓展高素質農民發展空間。
此外,寶雞市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兩種渠道,辦好“田間學校”和“手機學校”兩所學校。農民可以在“田間學校”就地參加培訓,通過實踐強化理論知識,同時通過“手機學校”在線學習視頻課程,在微信群中與專家實時交流。農民肖錄強對此十分滿意:“到了地頭有時會記不清楚之前學過的技術,這時候就可以利用手機反復重播課程,跟著線上老師的指導,不斷地操作學習,直到弄懂這個技術。”
除了讓本地人才成長成才,寶雞市還在“引鳳還巢”上下功夫,著力增強政策和環境的吸引力,吸引優秀人才返回家鄉干事創業。
2020年,寶雞市眉縣的年輕人張育辭掉外地教師的工作,攜妻子回到家鄉從事獼猴桃的種植。“現在家鄉有很好的創業環境和發展前景,對我們這些回家的年輕人有政策幫扶和技術培訓,我相信自己能闖出一片天地來。”張育說道。通過培訓課程和專家指導,張育系統學習了獼猴桃種植的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順利成立了眉縣獼鄉緣獼猴桃專業合作社。
“我自己學習了技術還不夠,還要幫助其他農戶解決問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就能把先進的種植技術普及向更多農民。”張育告訴記者,目前合作社通過果園托管已服務農戶6000多戶,托管面積達3萬畝,累計助力農戶增產約200萬斤。
在“126”培訓模式的帶動下,當地農民學到了先進實用的技能,外地返鄉青年在家鄉干成了一番事業,實現了“6”所指的最終目的,即培育懂農善農的產業發展“排頭兵”、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鄉村振興“領頭雁”、農村電商“領跑者”、鄉村文化“傳承人”等六類人才。
“請進來+走出去”創造長效價值
為了讓廣大農民群眾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能及經營模式,寶雞市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兩段式教學方式,積極“請進來”資金、技術、人才等農業發展要素在農村生根發芽,“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和模式,最后再推動成果“走出去”實現價值,對農業轉型升級、農村持續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剪刀在紅紙間翻飛,細碎的紙屑緩緩落下,柳葉紋、月牙紋、鋸齒紋,一個個幾何圖案構成了一幅漂亮的團花……不出幾分鐘,一張精致的剪紙作品便誕生了。在短視頻平臺上,有5萬名用戶被寶雞市鳳翔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何偉偉的手藝吸引。
2015年,從小就接觸剪紙的何偉偉開設了一家剪紙工作室,但因當時人們對剪紙缺乏了解,更沒有成熟的銷售渠道,工作室的運營十分艱難。恰逢寶雞市農宣中心舉辦培訓班,邀請了市農經站、寶雞職業技術學院及高級職業農民等多名專家來為農民授課,何偉偉借此接觸到了短視頻直播、農產品市場營銷、網店運營等課程。
同時,他還在寶雞市農宣中心的組織下遠赴四川成都,學習了成都市郫都區先鋒村、大邑縣稻香漁歌、新津縣天府農博園等地的多業態產業格局,獲得了新的靈感與動力。學成歸來的何偉偉成功通過了中級職業農民認定,注冊了社交賬號,嘗試讓古老的剪紙藝術“觸電上網”。
“鳳翔剪紙作為陜西地區古老的民間美術之一,體現著純樸而真實的鄉土之美,具有濃郁、原始的自然風情,是三秦大地上一朵藝術的奇葩。很感謝農宣中心各位老師的指導,我有義務和責任讓這么好的文化和技術被更多人了解和傳承。”何偉偉告訴記者。如今,他開設了剪紙學習班和義務宣傳課程,培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推動鳳翔剪紙更好地“走出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