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徐翌晟)昨天,第九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 9)于上海久事美術館發布征稿啟事,面向全球征集中、英文藝術評論稿件,申請者所提交的稿件須針對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期間在全世界任何地區或線上舉辦的某個當代藝術展覽撰寫評論,申請者年齡不限、身份和專業不限。
本次國際藝術評論獎由5位專家組成國際評審團,包括聲音藝術博物館的聯合創始人秦思源、泰特現代美術館名譽董事弗朗西絲·莫里斯、策展人和作家喬納森·沃特金斯、愛丁堡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語境專業負責人露西·斯蒂茲、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蔡影茜。
國際評審團將于征稿結束后展開嚴格的匿名評審,最終選出20位中、英文入圍作者,包括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其中,一等獎將獲得80,000元人民幣(稅前)的獎金及一次上海或倫敦的短期駐留。20篇入圍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將以中英雙語的形式結集刊登在2024年出版的《第九屆國際藝術評論獎年度展覽評論》上。
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席主席亨利·麥瑞克·休斯告訴記者,雖然每一屆評選的標準都是提前設置的,但因為每一屆的評委陣容不同,不同背景的評委針對這些規則的解讀是不盡相同,也就意味著每一次的得獎文章在內容和風格上的差異。但一些硬性的規定是不會變的,比如篇幅的長度:中文稿件字數為2500字,英文字數1500字。征稿將于2023年9月20日截止。
“在當下更常見的藝術評論家寫作是因為發自心底的需要,能夠吸引讀者的文章很有可能具備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或者哲學的背景。”亨利·麥瑞克·休斯這樣認為。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國際藝術評論獎組委會聯席主席孫向晨表示:“藝術評論將自己置于藝術與觀眾之間,作品與社會之間,現在與歷史之間,既是完全獨立的存在,也可認為是當代藝術本身的一部分。”
本屆國際藝術評論獎主辦方之一上海久事美術館表示:“我們希望,期望通過此次獎項,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藝術和藝術評論家的最新成就,助力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走上國際舞臺,推動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互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