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大火之際,“AI+醫療”也再次火了起來。
【資料圖】
“AI+醫療”模式在醫學行業前景十分廣闊,它可以幫助醫生更有效地治療病人,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并使醫療更加安全高效。
近日,《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雜志關于AI在醫學領域應用的投稿越來越多,在新的評論文章系列“醫學中的人工智能”,科研人員探討了人工智能技術在臨床醫學和數字健康中的作用,表明人工智能(AI)在推進臨床實踐和患者護理提供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為業界敲響了醫學革命的鐘聲。
作為一家國內領先的互聯網醫院,今年5月,醫聯(Medlinker)
正式發布自主研發的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國內首款醫療大語言模型MedGPT。
MedGPT強大功能,全面實現智能診療新境界
作為AI醫療領域的領跑者,醫聯MedGPT以深度學習能力,全面演繹了醫療診療的全新篇章。
北大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教授薛峰以一個膝蓋痛的病例舉例分析,他認為AI醫生問診非常詳細,“不嫌累,話多,問題也很多”,會關注女性患者是否正在備孕、懷孕,而現實臨床工作中,骨科醫生較少會問這類問題。
“如果你遇到一些癥狀,有困擾的時候,跟它去聊一聊,讓它給一個初步的診斷,還是非常有幫助的。”
此外,薛峰發現MedGPT能夠根據患者腳底板疼痛,診斷出患者有出現神經壓迫的可能。
這一“驚喜”意味著MedGPT為醫生提供多種可能性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從而拓展了醫生的思考空間。
楊躍進教授也表示:“MedGPT在與病人問診期間比較詳細,它對于每個細節都很注重,這對臨床醫生的補充是非常有幫助的。
可見,MedGPT對提升醫生診斷效率和診斷的質量具有很大幫助。同時對于患者而言,也可以通過與MedGPT通過多輪的問診,讓MedGPT更好的給每位患者制定屬于自己的治療計劃。
此外,患者還可以輕松享受藥品送貨上門的便利,并且在收到藥品后,還能通過MedGPT提供用藥指導、康復指導等智能化的疾病診療建議。
這種方式實現了從預防、診斷、治療到康復的全流程診療,讓每位患者在每一步都能獲得個性化的醫療支持。
對此,我們可以說MedGPT不僅是一個輔助診斷的工具,還是醫生決策和患者管理的得力助手,更有甚成為醫生們追求卓越醫療質量的強有力伙伴。
醫聯承諾不懈努力,醫療普惠目標矢志不渝
作為醫療AI領域的先鋒,醫聯在MedGPT的研發和應用上投入巨大,為AI醫生在更多疾病領域的應用拓展創造廣闊空間。
據了解,醫聯最早在“AI醫生”領域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17年,當時和大型醫療機構合作開展了大量的數據處理工作;隨后2018年產出了許多智能醫療AI類產品,但這些產品沒有完全用起來的。
到2019年的時候,醫聯開始針對于單病種分階段預防-診斷-治療-康復,每個階段建立以單病種為軸心的AI診療模型;2021年又初步形成了一套按病種劃分的基于互聯網醫院的AI診療系統等。
直到2023年,Transformer架構大語言模型技術出現,醫聯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讓AI醫生才真正與患者“會面”。
目前,醫聯 MedGPT 已經可以覆蓋 ICD10 的 60% 疾病病種,并在近期將研發重心傾斜在多發疾病,以提升數字醫院的普惠率。
預計在 2023 年底,醫聯 MedGPT 可以覆蓋 80% 病種的就診需求。
醫聯創始人、CEO 王仕銳表示:"醫聯互聯網醫院將借助MedGPT 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可及的醫療服務,望進一步推動醫療普惠。"
在AI技術的引領下,我們有理由相信,醫聯MedGPT將成為推動醫療行業發展的新引擎,為醫療服務注入更多智慧與溫暖。
免責聲明:此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如有侵權或其他異議,請聯系15632383416,我們將盡快處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