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繼“大學生特種兵式旅游”之后,“大學生抵押學生證遛狗”又火了。最近,網絡社交平臺刮起一陣“以證換狗”風。不少在校大學生和狗主人通過社交平臺聯系,大學生主動出示學生證、身份證以獲得信任,代狗主人遛狗。我們覺得,一手交證一手換狗,“憑證遛狗”,這個真可以有!
這場遛狗行為,就像一些網友形容的,是“三贏”:狗主人樂意,大學生高興,狗也開心。如今為了滿足都市生活的情感需求,很多人選擇飼養寵物來陪伴自己。寵物在給主人帶來心理慰藉的同時,也對主人的時間、精力和經濟能力提出要求,有些時候還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大學生抵押學生證遛狗”,喜歡擼狗沒條件養狗的大學生和養了狗但沒時間遛的鏟屎官,似乎形成了一種絕妙的搭配。社交平臺上,狗主人們花式曬狗,吸引人幫忙遛,甚至有人打趣說“遛狗可以開實習證明”。大學生們也積極響應,甚至提出以學生證或身份證作抵押,戲稱是“憑證遛狗”。
飼養寵物能填滿人們情感生活的空白,“大學生抵押學生證遛狗”火了,側面或許也反映出了大學生群體“孤獨感”的增強。所以,我們一方面需要關注大學生熱衷飼養寵物帶來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還要關注“孤獨感”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對癥下藥,給予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幫助。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看似“三贏”的“憑證遛狗”,也暗含不少隱患。比如,狗和陌生人出去是否安全?“以證換狗”是否算一種協議?遛狗過程中出現意外,法律責任如何界定?大學生“憑證遛狗”,如果被狗咬傷或者狗咬傷他人,責任又該如何劃分?“以證換狗”,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安全怎么保證?
所以,要讓“憑證遛狗”由“網紅”變“長紅”,就必須綁好“安全帶”。任何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不斷規范的過程。我們既要看到“憑證遛狗”興起背后的市場需求,也要在不斷完善監管的過程中,做到對狗主人負責,對大學生負責,對狗負責,謹防皆大歡喜變成“相互傷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