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航空產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推動航空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如今,江西在航空產業聚集度、產業規模、產品結構、研發能力等資源的集中和配套齊全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2022 年全省航空產業營業收入達到 1604.56億元,同比增長 13.5%,航空制造規模位居全國第 3 位。江西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重塑“江西制造”輝煌,加快南昌航空城、景德鎮航空小鎮、鷹潭無人機產業基地等建設,力爭將南昌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高端航空產品研發、制造中心,中部地區重要的航空運輸樞紐,國產民機產業承接和維修基地及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
(相關資料圖)
經過“十四五”前兩年的布局,江西緊緊圍繞“航空產業大起來、航空研發強起來、江西飛機飛起來、航空小鎮興起來、航空市場旺起來”的“航空夢”,積極搶抓國家大飛機、低空空域改革等重大機遇,把航空產業作為全省六大優勢特色產業之首來打造,舉全省之力,匯聚各類資源要素,構建出日趨完備的航空產業鏈條產業規模快速壯大,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呈現出良好的快速發展勢頭。
為此,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現代制造》雜志社 6 月 30 日走進南昌,在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指導下,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西研究院共同組織“2023(第七屆) 航空航天先進制造技術研修班 (高峰論壇) ”,帶來包括主機、夾具、系統、測量、增材制造、等全球領先的技術及解決方案,與航空工業洪都以及相關配套生產企業實際需求相對接,共同探討中國航空工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思路和管理理念。
從高端數控機床看未來智能制造裝備的發展
劉強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工學博士
演講人介紹 : 劉強,工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歷任北航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院長、北航江西研究院院長和高效數控加工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等。兼任全國數控系統技標委副主任和國家智能制造專家委、“863 計劃”先進制造技術主題組、04 專項監督評估組等專家。研究方向為智能加工與先進數控技術,主持各類科研項目 30 余項,出版著作 4 部,獲專利和軟著 60 余項,培養博士碩士 100 余名。獲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 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機械工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市優秀教師等。
Alicona 光學測量在航空航天行業的應用
張艷平 Alicona Imagine GMBH 奧地利阿力康納公司,中國區經理
演講摘要 : 渦輪葉片前緣和后緣的正確邊緣形狀可以確保優化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從而提高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前緣和后緣的開口通常非常尖銳,難以用常規方法測量。由于特殊的照明技術,即使在陡峭的側面,Alicona 也能提供精確的結果。與其他技術相比,來自不同方向的光會對測量結果產生積極影響。這意味著最大可測量側面角不受光學物鏡孔徑的限制。空氣冷卻可避免對渦輪葉片造成危險的熱障。在這個過程中,冷卻空氣通過渦輪葉片上特殊形狀的冷卻孔吹入。空氣在燃燒氣體和渦輪葉片之間形成一層薄薄的冷卻和絕緣層,從而防止材料過熱。對于冷卻孔的質量控制,重要的是確保多達 5000 個冷卻孔的角度、尺寸和形狀(其中一些具有不同的形狀)與相應的CAD 數據進行數模比對。
直驅機床在航空發動機關鍵零件加工中的應用優勢
羅超 阿帕斯數控機床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
演講人介紹 : 羅超先生,阿帕斯數控機床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首任總工程師、總經理,現任總經理 / 副總裁。從事精密半導體后封裝設備開發設計十余年,數控系統開發及數控機床開發設計十余年,領導阿帕斯團隊設計開發了基于直驅技術的數控機床系列產品,該系列產品在重切削、超高速切削率、機床精度方面均達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使中國產機床在通用銑削機床領域一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未來已來,直驅技術已成為中高端數控機床的首選驅動技術之一,也必將是中國機床快速趕超世界領先水平的助推器。
演講摘要 :1、切削時材料在去除過程中,會在刀具的切線、軸線上分別產生反作用力,即三個進給軸X\Y\Z 軸都會承受材料去除過程中的進給軸向反作用力。硬質材料的切削反作力也更大,以鎳基高溫合金為例,其剪切強度較高,切削反作用力也大;2、航空發動機中的葉輪、葉盤、葉片等關鍵零部件,輪廓復雜、精度要求高,且多采用高溫合金或其他硬質材料,切削難度大,輪廓精度保障困難;3、直驅機床擁有高剛性、高精度、高速度的三高優點,可有效應對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的加工要求,是這些關鍵零部件加工的利器。
復雜薄壁件加工誤差建模及質量控制
劉順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
演講人介紹 : 劉順博士,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2020、2022 年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博士后,來自上海交大薄板結構制造研究所“制造質量控制”團隊,參與 2μm 工程、04 專項、先行先試等重大研究項目,主要從事復雜薄壁件加工誤差仿真及質量控制方面研究,圍繞航空航天等薄壁零件加工工藝與高端裝備短板,深入工程一線開展理論與工程應用研究。主持并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中國航天聯合基金、國防基礎科研、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發表 SCI/EI 等高水平學術論文 20 余篇,申請并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14 項、軟件著作權 1 項。
演講摘要 : 復雜薄壁結構廣泛應用于汽車、航空航天領域,具有結構復雜、多筋、多孔變剛度、多源誤差影響加工變形,加工后形成非均勻全局形狀誤差,加工質量難以保證。研究薄壁件加工誤差形成機理為進一步提升裝備加工質量提供支撐,通過運用持續改進的理論,建立幾何誤差表征 - 加工過程物理仿真 - 工藝優化 - 過程監測 - 質量控制的理論體系,實現薄壁零件加工工藝與質量的持續改進,提升裝備 - 工藝適應性。相關研究為航空航天等薄壁零件加工全局變形與批量制造質量一致性控制提供了理論支撐。
數字化轉型升級助推航空產業發展 ( 昌飛智能制造實踐交流 )
熊曦耀 昌河飛機工業 ( 集團 ) 有限責任公司,總工藝師
演講人介紹 :熊曦耀多年來致力于數控加工技術和智能制造工程建設 , 在公司率先突破了成套數控加工關鍵技術,組織過多項重大國防基礎科研項目,在國防千臺數控機床增效工程中得到了良好的推廣應用 ; 牽頭組建直升機旋翼系統動部件智能制造車間和機加關重件數字化車間,攻克直升機核心部件制造難關,實現旋翼系統關重機加產品無人值守自動化生產,產品加工效率質量成倍提升。昌飛公司獲國家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被工信部授牌“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和“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熊曦耀榮獲多項省部級技術和管理獎項、江西省勞動模范、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被納入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庫。
演講摘要 :結合昌飛數字化轉型升級,簡要論述公司數字化升級的發展歷程、工作規劃思路與做法、經驗體會,重點介紹旋翼系統動部件智能制造車間、機加關重件數字化車間、企業級智能物流配送中心的構建,以及典型智能制造場景關鍵件毛坯智能掃描配準和復材構件智能銑邊等的技術解決方案。
ZERO CLAMP 零點定位系統在航空零部件裝夾中的工藝創新
耿留洋 澤柔自動化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產品經理
演講人介紹 :現任 ZERO CLAMP 澤柔自動化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產品經理,主要從事零點夾具的產品方案及虎鉗方案技術工作,主要深耕于零點快換、自動化柔性線零點夾具改造,深度了解高精密快換夾具在未來智慧加工、高精密加工領域的應用前景。
演講摘要:ZERO CLAMP公司已經從一家自動化夾具商轉型成為一家專業的自動化集成商。ZERO CLAMP柔性零點定位系統,近乎完美的柔性系統具備了以下五個優勢分別是:采用了HSK空心錐柄定位原理,重復定位精度保持在2.5μ以內;絕對的中心定位;特殊的柔性系統,只需要一種規格的拉釘,操作便捷;采用氣囊彈片專利設計,卡盤內部的機械結構非常簡單;四種規格的零點卡盤提供超強的夾持力。航空大型結構件的加工普遍面臨加工效率低的問題,而ZERO CLAMP 浮動零點快換系統是助力航空大型結構件高效加工的不二選擇,這主要是因為該系統能夠縮短工件內部應力的釋放時間、減少操作步驟、提高重復定位精度及設備的使用率。同時ZERO CLAMP柔性零點定位系統可以滿足多種工件尺寸的要求,適用于多種加工中心。
西門子機床數字化車間管理軟件解決方案
劉小川 西門子機床數字化部門,售前咨詢顧問
演講人介紹:劉小川,西門子工業軟件機床數字化部門售前咨詢顧問。曾先后任職于VERO Software、海克斯康生產制造軟件部門、西門子工業軟件機床數字化部門。先后擔任CAM軟件產品經理、技術與服務經理、高級工藝分析師、技術咨詢專家顧問等職務,在CAD/CAM/CAE、工藝分析和車間數字化領域有16年的工作經驗。擅長加工工藝規劃、數控程序編制、數字孿生應用、車間數字化方案規劃等領域,在提升車間生產效率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現主要負責西門子機床數字化ACM產品。
演講摘要:近年來,機加工行業面臨著產品復雜性增強、產品變化性更高、生產批量更小、交貨周期更嚴格的變化趨勢,為傳統的零件加工方式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為了不落后于競爭對手,我們需要繼續提高生產效率并適應新的客戶需求。在此背景下,許多公司已經開始在車間數字化方面展開活動和投資,以應對這些挑戰。西門子工業軟件在車間數字化方面有著完善的解決方案。本次演講帶來Mcenter,ACM和工業邊緣EDGE三大車間數字化核心產品,通過高效調配車間生產資源、高頻數據采集賦予機床更強大的性能,以及通過自適應控制優化加工等多種方式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幫助企業持續保持競爭力。
增材制造批量化生產應用
戚海浩 鑫精合激光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銷售總監
演講人介紹:深耕航空航天12年,了解行業痛點。服務于全國各大航空航天單位,并提供多種增材制造全供應鏈解決方案。
演講摘要:金屬增材制造、批量生產,增材制造由單件小批量向大批量轉型過程中,案例及解決方案思考。
撰稿人:現代制造
責任編輯:朱曉裔
部門領導審核:李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