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高齡人群的健康備受人們的關注。在眾多老齡疾病中,房顫是不可忽視的疾病之一。據了解,目前全國有超過2000萬房顫患者,嚴重威脅到老年群體的健康。
(資料圖片)
由于房顫的發病常常無癥狀,極易被人忽視,也被稱為老年健康的“隱形殺手”。令人擔憂的是,在人群中房顫的相關知識知曉率卻不高。近日,在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發起、強生醫療科技支持的“齊心全力,星光行動”2023房顫科普教育活動上,華西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付華教授、四川綿陽四〇四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大勇教授就房顫的預防、治療等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房顫增加卒中風險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是心臟在進行非常快速、不規則的跳動。而心律失常會帶來許多嚴重的后果,最嚴重的就是卒中,這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付華介紹,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房顫的發生,如果患者本身有基礎疾病,如心臟的瓣膜病、高血壓、心肌病、冠脈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肥胖等,房顫發生的概率會更高一些。“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房顫疾病產生的后果,并且要及時給予特定的關注和治療,這才是重中之重。”
“在神經內科,可能有20%到25%的卒中病人都是房顫導致的心源性卒中。”張大勇表示,房顫不僅會導致腦卒中,長期的房顫還會導致心力衰竭,從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在臨床表現上,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有很多人房顫發作時候沒有癥狀,比如患有陣發性房顫的病人,發作時間比較短,甚至在發作的時候心跳不是很快,這種病人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占比也是比較高的,也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國目前房顫的知曉率較低,不少人不知道、也沒有意識主動地去篩查房顫,或者了解自己有沒有房顫。
群眾應提高對房顫防治的知曉率
在房顫的治療上,付華告訴記者,房顫患者需要綜合管理。首先是抗凝,就是卒中的預防。其次是維持竇性心律,過去希望用藥物來進行節律控制,但目前藥物控制效果還不佳。現在主要的方法是介入治療,而最常使用的就是射頻消融手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射頻消融手術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成熟、經典的治療方法,在陣發性房顫的病人群體中,通過射頻消融手術控制心律的有效率達到了80%到90%。
“目前醫學界對房顫,尤其是陣發性的房顫或者房顫的病程比較短的病人,都建議做介入治療,從而使病人能盡早恢復正常心跳,這對患者的心臟和各個系統都會帶來很多好處。而且通過近幾年的規范培訓,四川省已經有很多醫生有能力從事心臟介入導管消融的工作。”付華在受訪時呼吁,希望廣大群眾能對房顫知識能有一定的知曉,在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就醫,從而做到早篩早查、早診早治。張大勇表示,應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對房顫病人或者是還沒有明確診斷為房顫病人進行科普宣傳,提高大家對房顫疾病的認知和知曉率,讓他們能夠走上規范化診療的道路。
房顫還需進行長期管理
如何才能做好房顫的管理呢?對此,張大勇表示,對于普通人群來說,要控制好可能引發房顫的“上游”疾病威脅,需要控制好血壓、血糖,盡量戒煙限酒。有睡眠呼吸阻塞的病人,則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睡眠呼吸暫停的治療。對于經過治療的患者,醫療機構也需要長期、定期進行隨訪,這樣可以盡可能地減少房顫的發生和危害。
付華也提醒,患者盡管在醫院做了手術,也可能因新的病灶存在而出現復發。除了控制血壓、血糖等外,茶堿、咖啡因等也會使部分患者增加房顫的發作,需盡量避免。
(川觀新聞記者 石小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