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河北日報記者趙杰 通訊員李玉昆
(資料圖片)
“出海嘍!”6月9日6時,隨著船長一聲吆喝,100余名技術人員和海草移栽工人快速登船。
移栽工人在泥濘的海床上,一手挖洞,一手栽苗。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唐山市曹妃甸區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的作業區域。據河北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海洋地質調查所副所長李曉峰介紹,這個項目是該隊實施的首個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
6月9日,移栽工人將海草苗運送到作業區域。
作為保護海岸的天然屏障,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并稱為三大典型近海生態系統。曹妃甸龍島及鄰近海域,擁有國內現存已知溫帶海域面積最大的鰻草海草床。該項目遵循“自然修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原則,對龍島西側及北側淺水海域的受損海草床,采取播種、基質修復、種苗移栽等多種技術手段,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
移栽工人一起努力將船推出擱淺區域。
清晨的大海并不平靜。海浪涌來,船上的人左搖右晃,激起的大片水花很快打濕全身。
6月9日,技術人員查看前期栽種的海草苗生長情況。
“雖然風浪比較大,但時間耽擱不得。”李曉峰說,5月和6月的最低潮是海草床修復的絕佳時機。不同于陸地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受限于天氣、溫度、潮汐、風力等多方面因素,只要能出海就一定要把握好時機。
轉運船將海草苗布設到作業區域。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航行,船只到達作業區域。等海水退到了合適水位,海草移栽馬上開始。驕陽似火、酷熱難耐,行走在泥濘的海床上,每走一步都異常困難。許多技術人員和工人干脆直接跪在泥水里,一手挖洞,一手栽苗,不一會兒滿身滿臉都是泥。
技術人員用定位系統確定作業區域。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工作,到了漲潮的時間。大家收攏隊伍,踏上歸途。此時已臨近中午,勞累的人們很快在返程的船上沉沉入睡。
工人們在海床上進行海草苗移栽作業。
據介紹,該項目今年將建設海草床增殖擴繁區531公頃、海草床裸斑修復區105公頃,播種海草種子300萬粒,種植海草965萬株,并建設智能監測平臺1個,有效保護和優化曹妃甸海域海岸帶生態系統。
文/河北日報記者趙杰 師源
圖/河北日報記者趙杰 通訊員李玉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