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當前,“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逛博物館正在成為年輕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某短視頻平臺《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00后中愛看博物館相關視頻的人,相較其他年齡占比更大。據有關平臺統計,關注博物館信息人群中,18—30歲人口的總占比近50%。
“博物館熱”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近年來,隨著各地博物館逐漸脫下高冷的外衣,轉而通過各類科技感極強的沉浸式、交互式體驗項目親近大眾,越來越多人愛上了博物館。
我們樂于見到博物館數量的攀升,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十三五”期間,我國實現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展目標;全國博物館數量由4692家增長至5788家,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家博物館建成開放。
隨著場館增加,青睞博物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攜程平臺上預訂量最高的景區類目中,博物館、展覽館從去年第四名躍升至第一。預訂博物館門票的客群年齡中,00后僅次于80后、90后排名第三。各年齡段人群,00后同比增長最為顯著,00后文博游訂單數同比增長8.2倍,而90后群體增長4.4倍。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物質條件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讓年輕人的精神追求越來越高,這是博物館“圈粉”年輕人的重要基礎。年輕人的需求,來自于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等,讓年輕人的文化自信逐步確立。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博物館為年輕人打開了一扇走進傳統文化的大門。而不斷“上新”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同樣滿足著年輕人對精神消費的渴望。
伴隨著科技進步,博物館不僅“顏值”越來越高,更拓展著線上、線下的產品供給。線下,各家博物館推出沉浸體驗、休閑娛樂、文創消費等為年輕人打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線上,諸如河北博物院發布的“數字展廳”小程序,屢登熱搜的三星堆、《唐宮夜宴》與博物館相關話題,不斷拉近著博物館與年輕人的距離。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博物館積極轉變思路,助力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融合,以新的姿態吸引年輕人關注。展覽與劇本殺的組合,賣到脫銷的各式博物館文創產品,報名火爆的公眾考古體驗活動……年輕人對個性化、體驗感的需求,催生博物館從技術到服務不斷迭代升級,迎合了年輕人的消費喜好,讓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
然而,熱度越高越應保持審慎的思考,畢竟,博物館“圈”來的“粉兒”要數量,更要質量。當下,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待解之題是:除“到此一游”打卡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么?首先,傳統文化并不僅僅是靜態的文物,它本身蘊藏著無盡的故事。講活一段歷史需要博物館使出渾身解數,各顯神通,但也要有效避免娛樂化的趨勢。畢竟,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以品質勝出的文化供給才能“長紅”。其次,還要引導熱衷于在各家博物館“跑場”的年輕人以滿足精神需求、提升文化自信為出發點,避免“湊熱鬧”式的拍照打卡。
我們期待越來越多人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博物館熱”增加原動力。我們也樂于見到更多文物藏品“活”起來,以全新方式“秀”出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曹 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