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拓寬引才渠道、優化用才平臺,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一線聚集
“人才下鄉、科技下沉”助力鄉村振興
(資料圖)
秦皇島市結合產業特色,引導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產業基地,結成致富共同體。這是昌黎縣農業農村局技術站站長李曉言(右)為“村社共建”項目全程提供種植技術指導。 河北日報記者孫也達攝
“我們的黃瓜品種叫‘綠島7號’,一年四季掛果,并且很少得病,經濟效益特別好。”近日,昌黎縣嘉誠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又迎來一批參觀學習的客人,公司副總經理李向麗高興地向大家介紹著這里的“拳頭”產品——“綠島7號”黃瓜。
“綠島7號”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授、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蔬菜創新團隊特色蔬菜(黃瓜)崗位專家閆立英主持選育的新品種。該品種黃瓜口感香脆,市場價格比普通黃瓜高1倍以上,每畝每年效益可達6萬元。李向麗說,閆立英教授把科技帶到了他們身邊,帶動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秦皇島市委人才辦切實踐行黨管人才主體責任,針對鄉村振興中有的地方面臨的科技水平較低、產業層次不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弱等問題,結合實際優化人才政策,建立科學可行性機制,協調高校、科研院所和市直相關單位,拓寬引才渠道,優化用才平臺,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一線聚集,努力推動專家人才從“單打獨斗”“技術指導”向“集團作戰”“創業示范”轉變,切實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人才和智力支撐。
組建服務團 推動科技下鄉
6月20日,撫寧區啟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小麥進入了收獲期,一束束麥穗顆粒飽滿。
“我們根據市植保植檢站站長董立新給出的指導意見,用‘一噴三防’的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產量眼見著就上來了,預計今年至少增產10%以上。”合作社董事長鄭小光說,合作社的小麥種植面積1000余畝,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病蟲害藥物防治十分關鍵,以前他們靠老方法、老經驗,沒有科學系統的防治辦法,產量始終不高。
據此,董立新等市級專家組團到田間地頭給村民講課,不僅解決了困擾大家的小麥病蟲害問題,還保證了小麥順利孕穗灌漿,提高了后期質量和產量。“現在誰家小麥不出苗了、有病蟲害了,都愿意找專家問問。一個電話過去,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鄭小光說。
近年來,秦皇島市委人才辦組織開展“人才下鄉、科技下沉”系列行動。遴選1000名專家人才開展“千名專家進企業進農村”活動,根據產業發展組建5個市級專家服務團和9個縣(區)專家服務團。專家團以“基層點餐、專家接單”的方式開展活動,采取舉辦專家講座、現場指導、遠程問診等形式,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讓鄉村人才登上“科技動車”,直通科技顧問。同時,該市建立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新機制,組織下派1000余名技術指導員下沉農村一線,深入科技示范主體,開展物資發放和“一對一”科技指導和服務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意見建議350余條(項)。培育了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人、農民科技能手,為科技興農提供人才支撐。
今年以來,秦皇島市委人才辦強化人才引領作用,協調相關部門圍繞甘薯、馬鈴薯等特色作物發展,積極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共引進馬鈴薯新品種新品系10余個,新試驗品種德薯7號畝產1萬斤,預計每畝增收4000元。
謀劃院地合作 引導人才下沉
“用‘覆膜+滴灌’的方式種植鮮食型甘薯,畝產量能達到6500斤,一畝地的純利潤就是6000多元錢。”日前,盧龍縣清喜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清喜說,在當地政府和組織部門的幫助下,公司與冀東甘薯試驗站等科研院所開展甘薯集成技術合作,將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把種地與養地相結合,采取智能滴灌、地膜覆蓋、深溝大壟、生物防控、水肥一體等方式,實現了甘薯種植標準化、科學化。
秦皇島市逐步建立健全駐秦科研單位和地方人才融合發展溝通機制,掌握駐秦科研單位專家人才項目庫和市域人才、技術需求,精準對接促進人才融通共享。秦皇島市委組織部與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建立鄉村振興全面合作,建立了以農業種植養殖為依托、政策理論宣講和教育培訓相結合的綜合服務模式,在高層次人才資源交流合作、先進技術研發對接服務、重點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加強黨建幫扶力度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為鄉村振興提供全面智力保障。依托中國農業大學、燕山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和有關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建立了博士工作站、產業研究院、農業創新驛站等平臺,聚集知名的設施、植保、育種、栽培、水肥等領域的專家50余名,打造了一批科技引領作用較強、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特色產業和高端產品。
今年以來,秦皇島市持續推進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開展農業科技示范與服務合作,省農科院7個研究所與全市47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無縫對接,在產業規劃、新品種引進和本地品種培育示范、技術推廣服務、科技培訓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河北省農科院昌黎果樹研究所植保團隊與山海關區占明大櫻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3家經營主體建立了對接,今年又與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海港區花響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了對接。6月16日,秦皇島琳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與昌黎果樹研究所簽訂了5個櫻桃新品種轉化協議,未來將面向世界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秦皇島櫻桃新品種,推廣標準化生產,引導全區大櫻桃產業“綠色、安全”發展。
激勵領跑者 助鄉村人才“抱團致富”
近日,在位于青龍滿族自治縣的秦皇島木蘭菌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佳偉正指導100多名村民加工生產食用菌,開足馬力趕訂單。近年來,該公司通過“公司+園區+基地+貧困戶”的模式,與周邊9個鄉鎮的100多個村結成致富共同體,吸納了2500多個貧困戶投資入股,幫助650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每年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秦皇島市委人才辦聚焦領富帶富,將農業農村領域人才和農村青年拔尖人才列入“港城英才”支持計劃,充分激發本土鄉村人才內生動力,讓“領跑者”發揮帶動作用。結合產業特色,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產業+人才”“公司+園區+基地+貧困戶”等多種模式,引導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產業基地,結成致富共同體。
同時,秦皇島市積極推進人才交流互動,以人才交流促產業融合,推動“農業+旅游”健康發展。全市認定生態休閑農業示范點57個,年均接待游客525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近10億元。目前,全市培育了山海關大櫻桃、青龍板栗、昌黎旱黃瓜等一批綠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形成了10大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河北日報記者 孫也達 通訊員 侯 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