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成都大運會場館的“巧心思”——
“科技范兒”助力綠色低碳
7月29日,成都大運會11個競賽項目開賽,諸多競賽和訓練場館陸續亮相。
(相關資料圖)
實地觀賽過程中,記者發現,成都大運會不僅是一次體育的盛會,更是一次綠色節儉辦賽的生動實踐,“綠色、節儉、必須”的辦賽原則體現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各個場館,在保障辦賽、參賽、觀賽的同時,也展現著成都這座有著悠久歷史城市的現代感、“科技范兒”。
西南財經大學光華校區體育館是7月29日正式亮相的競賽場館之一,當日,排球項目的兩場預賽在這里舉行。一走進這個場館,記者就發現其中的很大不同:這個10多米高的場館頂層,排列著一排排銀色的、圓桶一樣的布袋。經過詢問得知,這正是該場館實現綠色低碳的秘密之一。
“這些布袋名為布袋風管,是空調管道。它不用包裹防凝水的保溫層,而且重量極輕,承重負荷小的同時,還能消除風管內的聲音,吸收其他噪聲。”項目技術負責人陳聰介紹,這些看似普通的布袋風管,使用時只需要150帕靜壓即可達到送風需求,從而大大降低了空調運行的成本;施工成本及工期也大幅減少,成本節約了40%,工期縮短了半個月。此外,在場館座位上方,四面墻體被改裝為自動排煙窗,除可滿足發生火災時的排煙功能外,還能兼顧自然采光和通風。
據悉,該體育館建成于2000年,為了承辦成都大運會賽事,經過一番改造提升后,又變身為一個會“呼吸”的綠色場館。
成都大運會共有競賽和訓練場館49處,其中,像西南財經大學光華校區體育館這樣經過改造提升的場館有36處。城北體育館、猛追灣游泳場等一批承載著成都市民情懷的老場館,以及不少駐成都高校的運動場館,按照辦賽標準進行提檔升級,更換成LED節能燈具,使用多聯變頻空調,使用碲化鎘發電玻璃進行供電以減少建筑碳排放……經過這樣“小而巧”的改造后,不僅能滿足承接成都大運會賽事訓練的需求,還實現了綠色節儉的目標。
新建場館也在打造外觀亮點的同時,借助科技力量實現綠色低碳的愿景。以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的舉辦地為例,觀眾們就座的看臺,大規模采用了“預制清水砼看臺板”,這種新材料可100%實現工廠化定制生產,無現澆、無裝飾,是目前最為環保的施工方法;新建的鳳凰山體育公園,在廣場地下設置了25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可將雨水收集起來循環利用,配套土壤濕度傳感器的植物微噴灌系統也更加節水。
此外,記者還在許多場館里看到了既符合年輕人“口味”又能助力綠色低碳的趣味小設計,比如互動式的“低碳魔方”,賽事期間,觀眾將礦泉水瓶、易拉罐、紙杯等可回收廢棄物放進去,它就會打印出碳積分小票,憑小票可以兌換相應的成都大運會紀念品。
在探訪成都大運會場館的過程中,記者還欣喜地發現了河北企業的身影——雙流體育中心、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等場館,都鋪裝了河北英利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運動地板。在助力運動員熱情高燃、出色發揮的同時,這些“河北制造”也憑借著綠色環保的原材料、無污染的生產工藝,為場館實現綠色低碳的目標貢獻了力量。(河北日報記者 趙瑞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