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玉菡 通訊員 劉嘉怡
【核心提示】
(資料圖)
隨著義務教育生源逐年遞增,教育需求與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凸顯,尤其是老城區、城郊地帶、農村學校,因為辦學規模、周邊環境、校園設施、教師資源等因素,影響了自身進一步發展。
益陽市資陽區推動“小而美”特色學校全面發展,通過精準“點穴”,尋找這些學校新的“生長點”,力爭將其打造成為教育有特色、發展有品質、校園有顏值、辦學有風格的精品學校,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態。
【一線見聞】
益陽市人民路小學蕎麥園校區,學生在表演故事劇《汽水噴泉》。(資料圖片)張瑞 攝
軟件硬件提升,新建學校第一年只招到3個班,第三年就招到48個班
8月1日,資陽區三益小學建筑工地,100多名施工人員冒著酷暑趕工期。
“大家很辛苦,可沒辦法,這兩棟教學樓、多功能大樓要在秋季開學投入使用。”三益小學校長汪海每天守在工地,眼見兩棟大樓封頂,總算松了口氣。
學校不大,只有幾棟樓,樓與樓之間有廊道相連。校園里綠植蔥蘢,襯得這所老城區的學校生機盎然。
“三益小學2017年才成立,前身是益陽市電子商務中專學校。”汪海回憶起初來時的情景,用4個字形容:滿目荒涼。
改造學校,從規劃設計到實施落地,汪海全程參與。改造后,教室里的多媒體教學器材、空調等一應俱全。但是,第一年計劃招生36個班,卻只招到3個班。
為增加學校吸引力,學校注重硬件打造,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每間教室門口都懸掛電子屏展示班級文化,教室后面有專門空間放置學生的羽毛球拍、足球等。“我們是益陽市羽毛球特色學校,也是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汪海介紹,操場改擴建項目將于近日啟動,屆時,該校青少年足球將有更好的發展。
“我們還是湖南省營養健康樣板學校呢。”汪海說,三益小學精心打造放心食堂,80%的從業者都是學生家長。
學校的辦學成果得到普遍認可,2019年招生規模達48個班,教學空間驟然緊張。
“這次擴建,就是想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環境。”汪海說,項目建成后,僅多功能室就有10余個,包括音樂室、美術室、舞蹈室、管樂器室、儀器室、實驗室、錄播室、手工室、圖書室、閱覽室、心理咨詢室等。“每個多功能室都是按照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設計,非常人性化。”
強校弱校結盟,“空心化”村小“起死回生”
在益陽市人民路小學蕎麥園校區,記者見到資陽區教育界的“傳奇人物”夏念紅。
夏念紅原來是人民路小學的教科室主任,現擔任人民路小學蕎麥園校區校長。在她的帶領下,通過區直優質學校和農村薄弱小規模學校“一體化”辦學,學校在讀生從5人提高到182人,“空心化”村小“起死回生”。
“當年接到這個任務時,心里也發怵。”夏念紅告訴記者,面對這所始建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校師生總共才10人的村小,怎么開展“一體化”辦學?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一旁的學生家長楊淳回憶道:“2019年,眼看孩子就要入讀一年級,是到城區學校租房陪讀,還是到家門口沒幾個學生的村小就讀,我‘掙扎’了好久。”恰在這時,他聽到一個喜訊,人民路小學與蕎麥園小學“一體化”辦學,管理模式是人民路小學的,教師也是人民路小學派來的。“這可太好了,等于是城里的名校搬到了家門口。”楊淳說。
“‘一體化’辦學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夏念紅從學校現有條件出發,帶領總部派來的德育主任、教導主任以及5名骨干教師,將學習環境課程化,研發“藝術園地”“爸媽營地”“實踐天地”“向陽樂園”等校本特色課程。其中,“實踐天地”依托《農村小學二十四節氣課程的開發和實踐》課題,編寫校本教材,開發節氣微課,開展農耕實踐。學生開了眼界、長了知識,老師也不斷成長,目前已有36人次在湖南省在線集體備課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鄉村學校師生不斷回流,城區教師愿意到鄉村學校任教
張家塞鄉中學是資陽區一所偏遠的鄉村中學,近年來不斷有師生回流,甚至有城區教師來校任教。
究竟為何?記者帶著疑惑來到該校。
校長皮世平開門見山:“留住好老師,我們有一個法寶:提高待遇。”
“這是我們投資200多萬元建的公租房,共2棟48套。”皮世平帶領記者走進一套公租房,內部面積五六十平方米,兩室一廳一廚一衛,可由兩人共用。“房租也很‘美麗’,每月58元。”
張家塞鄉中學不僅讓教師住得下,還讓他們安得下心。皮世平介紹,農村學校教師的工資結構由職務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獎勵性績效、人才津貼構成,整體要比城區教師高出一截,“資陽區教育部門評先、評優向鄉村教師傾斜,確保鄉村教師待遇高于城區教師13%”。
好待遇不單指收入,還有職稱晉級。資陽區有一項規定:對在農村學校從教教齡男滿30年、女滿25年的在崗在編教師,距退休只有兩年,符合申報條件的,可直接評聘為中小學高級教師。
“我們學校現有67名教師,高級教師就有9個。”皮世平說,學校已連續5年獲評區教育工作績效考核先進單位。現在不僅學校教師留得住,城區教師也愿意來這里任教。田德軍、郭燕飛便是近年學校新進的城區教師。“學校讓我們感到了深深的誠意,我們必定不負重托,扎根農村,培育好農村孩子。”郭燕飛說。
好老師留得住,生源自然就來了。去年9月,張家塞鄉中學招生比前一年超出49人,達803人。
【記者手記】
辦好百姓家門口的學校
楊玉菡
孩子們的擇校季,也是很多家長的煩惱季。學生和家長常常陷入這樣的尷尬境地:家門口的學校門可羅雀,遠處的好學校一“位”難求。化解這種矛盾,資陽區做了有益探索,通過改善學校硬件、提升學校師資力量、強弱校聯合辦學等,建設百姓家門口的“小而美”特色學校。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以公益普惠和優質均衡為基本方向,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期盼百姓家門口的優質學校越來越多,讓城里孩子都能在家門口的學校就讀,農村孩子也能享受與城里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