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早飯有牛奶、雞蛋、燒餅、榨菜;午飯有木須肉、芹菜炒肉;晚飯有白菜燉肉、茄子炒肉……”
8月5日晚7時,記者走進位于獻縣樂壽鎮的育英小學安置點,正在操場散步的獻縣小平王鄉拋軍哨村村民李明,向記者詳細介紹起這一天的食譜,“我們在這吃住都好。”
育英小學安置點共安置了來自獻縣泛區內小平王鄉和張村鄉的103名群眾。在這里,為確保安置群眾吃得好、吃得健康,獻縣相關責任單位和人員用心為群眾配餐:精心制定食譜,列出詳細采購清單,采購人員一大早就趕往城區北環蔬菜批發市場,采購最新鮮的蔬菜和肉蛋等食材。芹菜30斤、雞蛋300個、茄子120斤……育英小學安置點負責人劉樹坤一股腦向記者報出了8月5日當天采購的食材種類和數量。
走進李明位于安置點二樓的房間,記者看到,30多平方米的地方,安裝有兩臺空調、四個吊扇,12張嶄新的床鋪整齊排列。“床鋪和被褥都是新的,住在這里感覺非常踏實。”李明說。
8月3日,記者曾來育英小學安置點,在一樓大廳看到許多捐贈物資,如今這些物資有了新的存放處。
在劉樹坤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于學校東側的臨時庫房。方便面、餅干、礦泉水、八寶粥等幾乎將30多平方米的房間堆滿。單是餅干,就占了一面墻。
“這幾天,我們接受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贈物資,許多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主動聯系我們,把物資送上門,庫房都快裝不下了。”劉樹坤說,“你看這些餅干,就是8月4日一家愛心企業連夜運送過來的,整整一卡車,到晚上10點我們才全部搬完。”
安置點還設置了醫務室,來自縣、鄉醫療機構的3名醫務人員駐點值班,為有基礎病和突發身體不適的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醫務室還專門針對安置群眾的特點,開展了心理健康服務,對出現焦慮情緒等心理問題的安置群眾提供心理疏導,多方位保障大家在安置點的生活。
“我們就是要讓轉移群眾在安置點有家的感覺,在共同抗洪中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劉樹坤說。(河北日報記者 戴紹志)
關鍵詞: